[名人輩出]
宿城區歷史源遠流長,很早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據可考文字記載,已有3000多年歷史。宿城大地人杰地靈,英雄輩出,哺育過無數英雄豪杰。主要有西楚霸王項羽、南宋抗金名將魏勝、明代抗擊侵略東南沿海倭寇并被追賜為侯的劉榮。清代有率部在臺灣抗日的民族英雄楊泗洪、乾隆老師徐用錫、著名女詩人倪瑞璇、社會活動家黃以霖。近現代抗日英雄孫明瑾,人民炮兵奠基人朱瑞,中國科學院院士胡寧、陳颙,蜚聲中外的蛇醫季德勝,水利專家吳康寧,航天專家潛成運,書畫篆刻家竇燕客,書法篆刻家黃龍,書法家陳韶華、陳書樵,社會教育家陳經刪,國畫家蘇葆楨、范子登,藏書家王其毅,作家朱西寧,京劇表演家黃孝慈,著名導演蔡淑文,大德高僧釋凈一等都誕生于這一方熱土。
[傳統文化]
宿城地處魯南丘陵與蘇北平原過渡帶,古時因戰亂北方居民遷宿定居,特殊的水土和特殊風俗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宿城方言北片接近山東、南片近于淮泗。因其方言聲腔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主要有淮紅戲以及琴書、大鼓、評詞等曲藝品種。同時,旱船、高蹺、花挑、跑驢、舞龍、舞獅、鑼鼓、說唱等藝術形式也為群眾喜聞樂見。長期以來形成的歲時、禮儀風俗很多,如祭灶、過年、廟會、二月二、六月六、七月十五等。在婚喪嫁娶、生育壽慶上儀式和席面也別有一番程式,如婚俗上要經過傳喜訂婚、要年庚、娶親、雙回門等。在飲食習慣上,因宿城歷史上為旱作物產區,居民以小麥、玉米、甘薯等為主食,可加工做成煎餅、饅頭、粉絲、曲酒等,但自大面積“旱改水”后,逐漸改為以大米為主食,居民多喜蔥、蒜、辣椒,冬季習慣腌制臘肉、大白菜、蘿卜、大頭菜等備冬。酒文化底蘊猶為深厚,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夢之藍、海之藍系列備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古跡遺存]
宿城區歷史久遠,古跡遺存甚多。境內有從春秋至明清留下的4座古城遺址、多處秦漢以來的古墓葬群。歷史上地面古建筑群星羅棋布,但由于歷經戰亂水患,破壞嚴重,現仍存皇帝敕建、敕封的極樂律院、顯佑伯行宮、孔廟、灶君廟、道生堿店、耶穌堂、關壩臺、通匯橋、通運橋、古下相縣城遺址(鄭樓)、三皇廟碑刻遺址、大王廟、鳳凰墩墓群、前大庵等。尤其"極樂律院",曾是華東大禪院之一,廟內建筑仍完整,大雄寶殿、藏經樓、大方丈室、玉佛樓尚存,為人字梁全木結構,是研究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項王故里修復重建,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項王手植槐至今仍蒼勁挺拔。真如禪寺(俗稱南大寺)已重建完成。境內還有清末抗日英雄楊公泗洪墓、劉江墓遺址。近現代歷史紀念地有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為紀念宿北大戰中犧牲的烈士而立,碑名為陳毅元帥所題,馬陵公園內建有宿北大戰紀念館。朱瑞將軍紀念館也已在家鄉龍河鎮建成開放。
[風景名勝]
宿城區是宿遷市重點旅游縣(區)之一,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項王故里為西楚霸王項羽出生地,建筑古樸,宏偉莊重,院中古槐為項羽親手所植,古井、烏騅馬、馬槽和名樹珍花,散發出久遠的生活氣息。位于城區的敕賜極樂律院(又稱極樂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時就有“上有五臺山、下有極樂庵”美譽,目前存有大雄寶殿。千年名剎真如禪寺已向游人開放,重現昔日風采。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敕封顯佑伯行宮,為門樓上面帶戲臺的建筑,今已罕見。耶穌堂青磚墻、紅瓦頂,多彩玻璃窗,是一座典型的近代西式宗教建筑,在陽光的照耀下美麗壯觀。馬陵公園、雪楓公園、水景公園、生態體育公園、人民廣場、霸王舉鼎廣場,是城區主要風景名勝區。京杭大運河城區風光帶、古黃河風光帶、馬陵河風光帶景色秀麗,風景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