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 專注“特新優拓” 發展非遺文創產業 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工作舉措及取得成效
宿城作為宿遷市的主城區、座下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非遺資源豐富。近年來,宿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秉持“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理念,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全區非遺保護傳承事業呈現活態傳承、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區文廣旅局積極推動非遺文創產業的發展,將傳統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具體舉措及成效如下:
一是非遺保護體系日益完善。建立健全完備的國家、省、市、區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全面繪就非遺項目系統保護藍圖,實施分級保護、分類管理。宿城區現有區級以上非遺項目66項,其中國家級保護項目1項,省級4項,市級22項,區級39項;區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2名,其中國家級1名,省級2名,市級24名,區級55名。
二是文旅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宿城區積極與多業態融合,構建“非遺+”的發展新生態。“非遺+文旅”深度賦能,建設非遺傳承載體矩陣,建成9個區級、2個市級非遺工坊,打造集展示、傳習、研學于一體的非遺集聚空間;創新文旅體驗場景,常態化舉辦非遺主題集市,推動非遺文創產品進景區、進酒店、進民宿,形成“非遺體驗+文旅消費”新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線路,利用牛角村歡樂田園度假區、朱海休閑運動小鎮等優質資源,開發“非遺探秘之旅”等3條主題線路,實現年均接待游客超374萬人次。“非遺+節慶”品牌塑造,在宿遷馬拉松、運河文化節等重大活動中設置非遺展示專區,打造“跑馬觀非遺”特色IP;舉辦“走北邊”非遺展演活動,創新活動內容,呈現傳統民俗場景;搭臺“全國大聯歡 牛角看村晚”,實現非遺主題村晚全國直播,單場最高在線觀看量達500萬人次。
三是非遺文創助力鄉村振興。通過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建立非遺傳承人與鄉村合作社結對機制,培育非遺工坊12個,開發老虎鞋等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創產品;踐行美育實踐工程,開展非遺進村居、到田間地頭活動,年均培訓傳承人及愛好者600人次;創新創業扶持計劃,舉辦鄉村創業大賽,爭取扶持資金等,支持非遺傳統工藝向企業轉型升級。重點挖掘宿遷甜油釀造、乾隆江南酒等傳統技藝,開發高端定制、限量款等差異化產品,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建立“荔枝云集”唐圩三創融合產業園等非遺電商直播基地,培育本土非遺帶貨主播20名,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搭建非遺產品展銷平臺,鼓勵和扶持非遺傳承人在線上開展宣傳營銷活動。
二、下一步打算
1.建立健全機制,推動文創企業發展。加強全域謀劃,整體統籌,建立“非遺+設計+制造+營銷”全產業鏈,提升文創產品附加值;積極申報省級非遺工坊,帶動非遺手藝人就業;引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支持發展文化創意設計和生產,研發一批藝術性、實用性并舉的文化創意產品,以項王故里、楚街為示范點,打造文創旅游街區。
2.創新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拓展休閑業態文化維度,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完成文化主題化、體驗深度化升級。將非遺元素轉化為具有辨識度的IP形象和符號,推出聯名產品、數字藏品等,提升市場吸引力,打造“文創2.0”版。
3.加強文化營銷手段,跨界合作多元發展。拍攝非遺技藝的“沉浸式制作過程”,突出工藝獨特性,通過短視頻、圖文、紀錄片等形式,講述非遺技藝的歷史、傳承人的匠心故事,讓消費者感受文化溫度;利用AI技術,使文創產品通過虛擬與現實跨界融合,將流傳幾千年的“西楚文化”通過新科技延續其生命力,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帶來不一樣的發展途徑。
如對上述答復還有什么意見或建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聯系單位:宿城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聯 系 人:王浩宇
聯系電話:0527-84502390
謝謝您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
宿城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202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