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時”,我區水稻已經陸續進入分蘗后期至幼穗分化期,需要采取擱田(曬田、烤田)措施。擱田能夠有效控制無效分蘗,促進扎根,改善土壤環境,增強植株抗性,促進生育轉化,對水稻高產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各鎮街務必做好踏田查苗,指導農戶適時開展水稻擱田工作:
一、合理把握擱田時期。一般在水稻分蘗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進行,當達到預期成穗數80-90%時或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時(即夠苗期)進行。本地水稻品種大多為中稻品種,旱育大苗人工手栽秧或機插秧品種大多為主莖葉片數16張或17張,伸長節間為5個,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為主莖11葉或12葉。夠苗標準原則上旱育大苗人工手栽雜交稻畝成穗數需不低于14萬,機插雜交稻畝成穗數不低于16萬(大穗型)~18萬(多穗型),機插常規粳稻畝成穗數需不低于25萬。
二、靈活掌握擱田程度和時間。根據苗情、土壤類型、天氣狀況靈活掌握擱田程度。苗情弱、沙土、天氣干旱的田塊要輕擱(即土壤表面發白,田面出現小裂縫,人踩不陷腳但有腳印)。苗情正常、土質適中的田塊可以適度擱(即土壤表面發白變硬,田面出現較多小裂縫,人踩不陷腳,腳底無粘泥)。苗勢過旺、葉色濃綠、土質粘重、低洼爛泥田可以重擱(即土壤表面發白變硬,田面出現較大裂縫,裂縫寬度可插入手指,白根外露,葉色明顯褪淡(落黃),葉片挺立甚至微卷。切忌擱田曬到葉片卷曲、植株萎蔫、根系損傷。擱田一般維持10天左右,擱田的最遲截止時間必須在倒數第2葉出生前結束,田間需復水建立水層,一般正常田塊掌握在葉齡余數3.0時左右結束擱田。
三、有效運用擱田方法。一是開溝排水。提前開好中心溝、圍溝和腰溝,確保能徹底排干田間積水。田間不平的田塊建議用專用開溝機開溝排水,確保擱田效果;二是分次擱田。一般先緩慢排水,讓田面逐漸落干,然后根據目標擱田程度分次曬田,避免一次曬得過重;三是看苗看天擱田。旺苗、陰雨天多時可適當重擱、早擱,弱苗、高溫干旱天氣則要輕擱、遲擱或縮短時間;四是區別對待。同一塊田內,低洼處可能積水難干,需重點開溝排水;高處可能過干,需適當保墑。
四、科學肥料管理。結合擱田可根外噴施1次水溶性硅鉀肥,改善株型促進葉片上舉,復水后根據品種、葉色、苗數適量施用穗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