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一栽就管”是奠定豐產基礎的關鍵一環,落實水稻一栽就管技術要點可以促進秧苗早發快長,最終實現穩產豐產。
一、查苗補缺。栽插后要盡早開展查漏補缺,特別是田塊橫幅和邊行,一般大田缺行少棵5%以上(高產田3%以上),應在栽后一周內及時補苗,以確保足量基本苗數。
二、肥料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早施分蘗肥,促進分蘗發生。機插稻分蘗肥采用“一追一補”的施用方式,第一次在活棵后施用(一般栽后5-7天),畝施尿素10公斤;對于基肥施用不足、秧苗素質不高的田塊,在分蘗肥施用5天后可據苗情增施一次分蘗肥,畝施尿素5公斤。施肥時要堅持薄水施肥,防止大水或干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止肥害。
三、水漿管理。栽插后堅持薄水活棵、適時露田、干濕交替,促進根系下扎,分蘗早發。遇陰雨天氣應堅持脫水爽田,促進新根生長,縮短機插秧緩苗期;遇高溫天氣應及時灌水,水深保持在苗高的2/3左右;栽后7-10天淺水勤灌促進分蘗發生,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即后水不見前水,如此反復,促進根系下扎、分蘗早發。栽插較早的田塊,要密切關注莖蘗發生動態,在群體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左右時,及早斷水輕擱田,控制無效分蘗生長,提高有效分蘗質量。對一些田塊落差超過10厘米以上的,應采用日灌夜排的水漿管理,兼顧高墩低潭苗的活棵和生長。
四、雜草化除。以封為主,一般于移栽后5-7天,水稻活棵返青后根據田間雜草發生特點進行二次封閉除草。對二次封閉后草量仍較高田塊開展雜草補治。嚴禁使用甲氧咪草煙、咪唑乙煙酸等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因其殘留期長,對當季水稻極易造成嚴重藥害(抑制生長、死苗),對后茬小麥、油菜、蔬菜等作物構成毀滅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