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輝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 培育新質生產力 加速鍛造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議案收悉,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近年來,宿城區始終堅持“工業強區、產業興區”不動搖,千方百計抓項目、興產業、育企業、強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區工業經濟發展向更高質量邁進。
一、招大引建成果豐碩。全區圍繞“3+4+X”產業體系和12條重點產業鏈,深入挖掘招商引資比較優勢,科學編制《宿城區產業鏈招商指引》,梳理產業鏈節點企業布局,緊盯創新鏈關鍵環節、產業鏈核心節點、價值鏈高端領域,篩選重點領域細分賽道,明確產業鏈招商重點關鍵環節,形成延鏈強鏈壯鏈需求清單,針對企業個性需求,精準洽談推進落地,實現“按圖索驥”“順藤摸瓜”式精準招商,切實引進一批畝均貢獻大、產業契合度高、就業帶動強的龍頭型、基地型、旗艦型項目。同時健全完善“365”全生命周期推進等機制,實行開工率每周調度、竣工率雙月會辦、入庫率逐月比對、投產轉化率動態研判。針對已落戶項目,“一企一策”制定推進方案,及時解決規劃、土地、環評、招工等問題,設定項目開工、竣工、投產目標時限,到期預警、超期警示、催辦督辦,加快把一個個項目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儲備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竣工一批、投產一批”的良性循環。2024年,全區完成新簽約項目77個,協議投資總額623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2個、50億元項目3個、百億級項目1個。新竣工項目61個,完成投資223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1個、凱盛新材料完成投資40億元,新竣工投資增量、增速和10億元完成率均位居全市前列。
二、工業總量持續攀升。抓細抓實穩增長各項工作舉措,建立“周監測、旬研判、月分析”工作機制,深化部門信息互聯互通、屬地上下溝通聯動,為企服務及時有效,全區工業經濟穩中有進、進中提質,實現工業經濟體量新跨越。目前全區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1戶,2024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405.29億元、同比增長11.0%,工業開票銷售達430.2億元,同比增長9.9%,規上工業增加值83.68億元,同比增長12.1%。2025年1-5月,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162.39億元、同比增長8.7%,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33.37億元、同比增長8.3%,實現規上工業企業開票銷售166.43億元、同比增長11.3%。
三、產業培育動能增強。產業體系逐漸成熟。三大主導產業地標效應日益彰顯,2024年,紡織服裝、綠色建材、激光光電三大主導產業實現規上產值分別達141.07億元、79.79億元、61.07億元;四大先導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近40%;12條重點產業鏈實現產值386.97億元,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近95.5%。激光裝備產業、綠色建材產業創成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宿城區入選綠色建材產業鏈承載縣區。傳統產業持續煥新。箭鹿毛紡織設備更新改造項目獲用能設備更新方向資金3320萬元,8個列入制造業貸款貼息庫的項目獲批設備貸款近5億元,凱盛新材料、新瑞邦等4個項目入選工信部再貸款項目庫。加快實施老舊裝備更新升級和工藝流程優化改造,全區排定、滾動更新列市設備更新項目38個、計劃總投資13.58億元,箭鹿毛紡節能降碳項目、瑞吉精密遷建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力帛紡織等6戶企業申報市級設備更新和綠色化改造項目,五得利制粉系統改造更新項目列入超長期國債儲備。未來產業提前布局。根據全市未來產業布局,結合宿城產業和資源稟賦,我區著力在產業主體強基、應用場景賦能、生態營造優化等方向上下功夫,構建我區未來產業“3+X”特色發展體系,重點培育前沿新材料、氫能與新型儲能、低空經濟三大未來產業主賽道,積極拓展先進計算、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X個未來產業新方向,構筑宿城新型工業化競爭新優勢,推動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為建設“強富美高”新宿城提供有力支撐。
四、企業梯隊加快構建。按照“百億領航、十億壯大、億元支撐、小微成長、特色突破”目標思路,實施規上企業數量倍增和培大育強行動,2024年宿城區開票銷售超億元以上規上工業企業60戶,其中超10億元企業8戶、超百億企1戶,全年新增規上企業55戶;堅持“專精特新”方向,引導中小企業深耕主業,提升專業制造和協作配套能力,在細分領域成為“單項冠軍”“隱形冠軍”,截至目前,全區擁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累計39戶、創新型中小企業159戶;大力實施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計劃,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升級,持續推進“規轉高”“高培強”。2024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29家,省瞪羚企業達3家,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27%,全市第二。
五、數智化推動轉型升級。堅持智能制造。鼓勵支持龍頭企業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實施以先進生產線為主的迭代改造,箭鹿毛紡、佩捷紡織、長江精工等龍頭企業開展系統化智能改造,實現商業模式、產品研發模式等全方位變革,全區累計建成先進級智能工廠6個、省級智能車間16個。加快數字化集成。加快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制造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行業一標桿”,建成五星級上云企業26戶。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大綠色產品供給,打造一批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綠色工廠和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等試點示范項目,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1個、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1個、省級綠色工廠10個、市級綠色工廠18個。
六、科技創新賦能提質。實施創新平臺建設行動。鼓勵龍頭企業、相關機構牽頭創建省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市級新型研發機構。2024年底,全區省級企業研發平臺達34個,研究生工作站達25個,江蘇先進光源技術研究院和綠港現代農業研究院獲批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備案,全市首批。綠港現代農業研究院通過CNAS認證。實施關鍵技術攻關行動。圍繞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鏈,加強產業急需和前沿技術的分析研判,常態化開展技術需求征集工作,因地制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解決一批制約我區產業發展的關鍵材料、關鍵設備、核心器件等“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2024年,組織申報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32項,規上企業研發支出首次超10億元,全區專利授權1612件,年末有效發明專利862件,比上年增加191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95件。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實施“科創引翼” 產學研合作行動,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清單”機制,打通知識產權創造、保護、管理、運用和服務全鏈條,推動創新成果在我區轉移轉化。加快培育標桿產業孵化載體,推進激光裝備科技企業孵化器提升質效,創建省級標桿孵化器。推動孵化加速載體與特色園區的聯動,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特色產業園區”創新成果孵化轉化載體鏈條。2024年,全區轉化科技成果60余項,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0億元。今年以來,全區已轉化科技成果30余項,組織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超10億元。今年1月份,我區獲批建設省級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區,目前從業人員超30人,實現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納稅50萬元以上,直接服務各類市場主體1000戶以上。
七、要素保障支撐有力。常態化開展幫扶解難。優化完善區級領導和部門常態化聯系服務重點企業機制,2024年開展規上企業家家到及重點培育企業調研走訪活動4次以上,通過掛鉤部門主辦、屬地領導即辦、產業鏈專辦等三位一體解決路徑,全力破解企業用工、融資等要素發展難題,辦結率達90%以上。惠企政策落地見效。編制印發《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匯編》,集國家、省、市、區工業系統政策于一體,并啟動政策宣講室活動,按照“固定+流動”形式開展入園入企宣講活動,覆蓋400余家企業,確保政策紅利直達企業,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159戶企業獲批2023年度區級高質量發展、智改數轉綠提以及支持鄉鎮工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2845.13萬元,70戶企業獲批市級獎補資金2538.14萬元。招才引智實現突破。持續實施引才工程,培育工業人才。已培育國家級人才3人、省雙創創業人才3人,積極引育高層次產業人才與團隊,持續開展國家、省、市級引才計劃與項目,鼓勵華工激光、睿賽光電等科技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快培育一批創新企業家、先進制造技術人才和先進基礎工藝人才,聚集一批一流企業、高校院所等高端緊缺人才。
下一步,我局將以此次代表議案辦理為契機,聯合商務、科技、發改等相關部門,不斷圍繞產業升級、主體培育、科技創新、營商環境等方面,加速鍛造全區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如對上述答復還有什么意見或建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聯系單位:宿城區工信局
聯系人及電話:王靜靜 82960251
謝謝您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
宿城區工業和信息化局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