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態之基,也是民生之本。在宿城區,一條條曾經黑臭難聞的河道,如今正蛻變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廊道。近年來,宿城區以河長制為抓手,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創新機制、動真碰硬,交出了一份治水興水的亮眼答卷。
體系筑基:“河長+”織密責任網絡。宿城區將207條主要河道全部納入河長制實施范圍,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通過“一河(湖)一策”精準施策“一河(湖)一檔”動態管理、“一河(湖)一圖”可視化管控,以及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時限清單“四張清單”閉環管理,推動治水項目落地見效。同時,整合遙感監測、無人機航拍等新技術,輔助人工巡查,實現問題排查無死角、整改全覆蓋,顯著提升管護效率與精準度。
項目引領:系統治理見實效。“十四五”以來,全區以河長制為統攬,圍繞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等重點領域,實施鎮村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具體包括投資4.5億元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打通河道“毛細血管”;推進“十必接”控源截污工程,提升水質;開展退圩還湖、濕地建設等生態修復行動,實現“水動起來、凈起來、美起來”。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建成幸福河湖29條,其中中運河等5條河道被評定為省級幸福河湖;黃河故道(城區段)被評定為淮河第一批、黃河故道沿線第一段幸福河湖。
長效管護:機制保障可持續。宿城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引導各級河長履職盡責,開展常態巡查和集中排查,發現問題,推動整改。為確保各項整改措施落到實處,宿城還注重發揮鎮村河道管護作用,在各鄉鎮街道建立專門機構,整合各類管護資金開展管河、護河工作,及時跟蹤督導河道長效管護。通過定期考評、將結果與管護經費掛鉤,倒逼責任落實,確保河道問題整改到位、長效管理機制持續運行。
展望未來,宿城區將持續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不斷拓展幸福河湖建設與專項整治行動,提升河湖管理水平,為宿遷市“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貢獻更大力量。如今,從城市到鄉村,從河道到濕地,一幅“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正在宿城大地徐徐展開,為建設“強富美高”新宿城貢獻綠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