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匯林?碳匯林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宿城區“大運河支口段碳匯林基地”便是對碳匯林理念的一個生動詮釋。該基地不僅承載碳匯林的基本功能,更是集水文化、法治宣傳教育、破壞生態環境刑事犯罪被告人異地補植復綠功能于一體的重要場所。它是宿城區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創新實踐,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求的司法宣傳窗口,更是實踐“碳匯”補償替代性修復方式的前沿陣地。
植樹造林,筑起綠色屏障。“大運河支口段碳匯林基地”位于駱馬湖二線堤防背水灘地,曾是一片荒蕪之地。然而,隨著碳匯林項目的實施,這片土地重新煥發生機。基地栽植樹種為北京林科院研制的3804無絮楊,這種樹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的特點,3到5年內,楊樹成活率可達95%,由此具備“碳匯”能力。據估算,林木每生長1 立方米,平均約吸收1.83 噸二氧化碳,釋放1.62 噸氧氣,不僅有效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提高了區域內的空氣質量,也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創新機制,探索生態價值。在碳匯造林方面,宿城區采取了多項創新嘗試,包括探索林業碳匯調查評估、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碳匯造林項目以及探索碳匯交易等。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宿城區域的碳中和能力,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探索碳匯交易方面,宿城區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進一步深化碳匯項目的開發與交易。
法治護航,保障生態安全。“大運河支口段碳匯林基地”不僅是生態修復的典范,還是重要的法治宣傳教育平臺。通過設置生態司法警示教育區,向公眾普及環保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和法治觀念。對于因破壞生態環境而受到刑事處罰的人員,提供了一個進行異地補植復綠的機會,讓他們以實際行動彌補對環境造成的損失。這種方式既體現了法律的嚴肅性,又彰顯了人文關懷,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宿城區通過“大運河支口段碳匯林基地”項目,有效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區域內的碳匯能力,還探索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為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提供寶貴經驗。未來,宿城區將以深化碳匯造林項目,提升林業碳匯能力、簡化碳匯項目開發流程、推動區域市場交易為重點工作方向。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推進綠色發展新潮流,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模式、新路徑。暢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為宿城區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