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亭建好了,咱得立規矩!往后有害垃圾得單獨放,不能再‘一鍋燴’了。”近日,在宿城區耿車鎮大眾村新建的垃圾分類收集點旁,村民代表朱杰正和鄰居們熱烈討論。這番討論的源頭,正是該村組織的聚焦“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有事好商量”議事會。會上,群眾反映強烈的露天堆放、工業垃圾堆積問題被擺上臺面,經過政協委員、鄉賢、黨員和村民代表現場勘查與多輪商討,“科學布點+分類亭建設+長效管護”的方案最終敲定并迅速落地,讓困擾村民的環境問題有了解決之道。
大眾村的實踐,生動展現了耿車鎮如何將“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機制深度融入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面對環境治理這一涉及千家萬戶的“老大難”問題,耿車鎮深知痛點需由村民共診,良方需匯聚集體智慧,讓協商真正成為解決問題的鑰匙。
議題來源于最貼近的民聲。遍布各村(社區)的協商聯系點、活躍的網格員,如同靈敏的觸角,廣泛收集著諸如溝渠淤塞、雜物亂堆、分類設施缺失等村民身邊的環境難題。這些真實的訴求被精準梳理,形成一張張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清單”,成為協商議事的起點。
解法匯聚于最廣泛的民智。在協商過程中,各村(社區)根據實際情況,加快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和回收利用體系,優化相關設施布局,深化“戶減量、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機制,探索符合農村特點、符合農民習慣、簡便易行的分類處理模式。
落實依靠于最堅實的民力。政協委員全程參與,確保協商達成的共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在五星村,協商促成的村衛生室升級改造,引入村民代表參與日常管理;大同村為了滿足村民健身的需求,討論建設鍛煉場所;大眾村的垃圾分類新規則建立起各家各戶落實門前“三包”的長效管護體系,讓“商量”的結果真正落地生根。
“有事好商量”機制的深度實踐,為耿車鎮的環境整治注入了強勁動能,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今年以來,通過協商議事平臺的有效推動,整治黑臭溝渠15公里,新增村莊綠化面積超過百畝,基礎設施短板正加速補齊。協商制定的村規民約、輪值保潔制度等長效機制,有效破解了“整治—反彈”的怪圈。以劉圩村為例,試行垃圾分類后,生活垃圾清運量減少了約15%,資源回收率顯著提高。更為可貴的是,村民的環境共建意識顯著增強。從過去的“干部干、群眾看”,到如今的“齊心干、共維護”,村民在參與協商和行動的過程中,真正成為環境提升的主人翁。“以前總覺得環境是公家的事,現在明白了,房前屋后弄清爽了,自己住著也舒坦!”白鹿湖村民李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許多村民的心聲。
通過“協商”這根精細的繡花針,耿車鎮正一針一線地編織著鄉村環境治理的共治共享新圖景。“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在這里已不僅是一句口號,更化作了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百姓幸福靠山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