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宿城區緊扣“江蘇生態大公園”定位,以保障性住房建設為突破口,協同推進城市更新與老舊小區改造,構建“住有所居、住有優居”的城市化發展新格局。
筑巢引鳳,托起新市民“安居夢”
2025年,宿城區計劃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房源1266套(間),通過存量房屋盤活、企事業單位閑置土地利用及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建設等方式,實現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項目聚焦新市民、青年人才及城市基本服務人群,配套建設人工智能智算中心、現代服務業產業園等設施,形成“職住平衡”的宜居生態。
“我們通過土地資源高效配置,將保障性住房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宿城區住建局住房保障負責人介紹,位于運河宿遷港產業園的運河宿遷港人才公寓項目,不僅提供高品質居住空間,更聯動周邊智慧物流園、宿遷市微電子智造產業園項目,打造“產業+人才+居住”的閉環生態。
下足繡花功夫,重塑城市肌理
宿城區以“可愛宿遷”建設為抓手,推進楚韻城市之家、果園片區城市更新工程、果園片區產業升級工程等4項,計劃投資27.7億元,當年計劃完成投資4.9億元,更新內容涵蓋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城市道路暢通工程、可愛城市建設工程、民生幸福提質工程、功能設施優化工程、現代服務業提升工程、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安全韌性提升工程八大類項目。
堅持內外兼修,煥新居民幸福感
今年,宿城區擬對通和桂園、乾隆商貿城、府前和諧小區、糧管所宿舍4個老舊小區及部分小區周邊進行綜合提升改造,總建筑面積約34.3萬平方米,涉及住宅樓128棟1913戶。改造內容涉及小區內實施雨污水管網、機動車停車位、非機動車停車棚充電改造、綠化提升、外墻出新、通信管線整理等,小區周邊實施市政道路、雨污管網及公園綠地建設等配套改造。
據悉,宿城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均采用“體檢+設計+施工”一體化模式,通過居民意見調查優化方案,確保改造精準對接需求。
政策賦能,構建“保障+市場”雙輪驅動
根據《宿遷市市區2025年度住房發展計劃》,宿城區強化“人房地錢”要素聯動,以市場為主滿足改善需求,以政府為主保障基本需求。商品住宅計劃建設10萬平方米,城中村改造項目9個、1313戶,改善城鎮居民整體居住環境,推動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型。
按照省住建廳出臺的相關政策支持,宿城區全力推動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并加大老舊小區改造補貼力度,借此東風,探索“政府+企業+居民”共治機制,通過上級補貼、地方投資和市場化運作實現資金平衡。
從保障性住房的“小切口”到城市更新的“大場景”,宿城區正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化建設。隨著人工智能智算中心、古黃河濱水休閑街區等項目的申報落地,宿城將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核心區,為“強富美高”新宿城建設注入強勁動力。(董笑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