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 | 區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宿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的通知 | ||
| 索引號 | 321302000/2023-00015 | 分類 | 中長期發展規劃 ??其他 ?? 其他 |
| 發布機構 | 宿城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發文日期 | |
| 文號 | 宿區政辦發〔2022〕45號 | 關鍵詞 | |
| 文件下載 | 區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宿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的通知.doc | ||
| 時效 | |||
宿區政辦發〔2022〕45號
區 政 府 辦 公 室
關于印發宿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各園區管委會,區各辦局,區各直屬單位:
《宿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已經區政府六屆十二次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宿城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2月14日
(此件公開發布)
宿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
為深入貫徹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增強全區人民體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力推動“強富美高”新宿城建設再上新臺階,根據《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 年)》(蘇政發〔2021〕80號)、《宿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 年)》(宿政辦發〔2022〕56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重要論述以及中央、省、市關于體育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推進全民健身事業提質增效,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切實提高全區人民生活品質和健康水平, 為全區在現代化新征程中高標準打造城市核心區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末,建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更加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6平方米。體育社會組織體系覆蓋城鄉,全區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達3.6人。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4%,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達93.8%。體育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體育產業市場規范有序,獲得省、市級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3個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公共體育服務供給
1. 加強體育設施建管護。開展省級室外全民健身設施管護專項治理試點工作,實現區內所有室外全民健身設施使用、監管、質保、維修等環節線上線下同步聯動,為市民全民健身提供“一站式保修”服務。打造全民健身設施示范點,著重增加智慧健身路徑、多功能球場等設施配備。梳理健身設施建設用地,盤活用好城市空閑土地,充實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充分利用“城市街角、公園拐角”等零星地塊,改建籠式運動場地,打造社區街角公園,增強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力推動鄉鎮、農村公共體育設施提檔升級,提高城鄉一體“十分鐘健身圈”建設水平。到2025年末,新建、更新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不少于200套,新建或改擴建各類體育公園(廣場)不少于18個。完善覆蓋城鄉的騎行道、健身步道、水上賽道體系,新增騎行道、健身步道不少于90公里,規劃洪澤湖“醉美湖灣”等水上賽道不少于10公里。(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區發改局、區財政局、資規分局、區水利局、區住建局、區農業農村局,各鎮、街道)
2. 推進體育社會組織建設。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全民健身活動,承接大型體育賽事和培訓。到2025年末,新增區級體育協會3個以上,新增3A級以上協會3個。(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區級機關工委、區財政局、區總工會、區農業農村局、區民政局,各鎮、街道)
3. 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每年定期推薦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參加國家、省、市級以上高水平培訓班,推薦優秀健身隊伍參加省級以上高水平比賽。發揮國家級社會指導員示范引領作用,每年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一線再培訓不少于5次,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到2025年末,新增社會體育指導員2150名,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達5000名。(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各鎮、街道)
(二)豐富群眾體育賽事活動
1. 打造體育特色活動。以酒都公園“韻動宿城體育大舞臺”為主陣地,廣泛開展公益性群眾健身活動,利用周末、國慶、重陽節等重要節假日進行集中展演。實施“1313”行動計劃,利用印象黃河1個景點,通過3年時間,打造1個宿城區戶外群眾品牌活動,培育廣場舞、太極拳、老年門球3個優勢群眾體育活動項目。在印象黃河舉辦“觀光+”徒步、長跑、自行車、定向等戶外體育趣味賽事或家庭趣味運動會,廣泛發動群眾參與,不斷擴大特色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區級機關工委、區財政局、區總工會、區農業農村局、區民政局、區文廣旅局,各鎮、街道)
2. 提高群眾參與度。充分調動體育協會、團隊積極性,在辦好騎行、跑步、“三大球”、廣場舞等傳統健身活動基礎上,推廣普及足球、游泳等體育項目,鼓勵群眾自創自辦形式多樣的活動賽事。積極組隊參加元旦萬人長跑、宿遷馬拉松、市民體質達標周周賽等省、市級以上群眾性體育比賽活動。大力培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骨干,廣泛開展職工運動會、廣播操等健身活動。發揮各級老年人體育社會組織的作用,提高健身設施適老化占比,重點打造健身氣功、太極等適合老年人的活動項目。完善殘疾人體育健身保障體系,辦好殘疾人運動會和各類比賽。鼓勵婦女積極參與群眾性健身活動,提高婦女身心健康水平。(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區級機關工委、區總工會、區教育局、區婦聯、區殘聯,各鎮、街道)
(三)加強科學健身指導
1. 開展國民體質監測。組織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建立完善區、鎮(街道)二級國民體質監測、評價與健身指導網絡化平臺,每年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和健康評價公益服務活動,形成國民體質監控和追蹤研究制度,定期公布體質監測結果。(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區財政局,各鎮、街道)
2. 普及科學健身知識。組織參加宿遷市《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賽,每年至少舉辦5場以上“科學健身、健康生活”科普講座,實施運動促進健康科技行動,做好運動處方的選配和升級,為市民提供個性化科學健身指導服務,不斷提升城鄉居民健身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區級機關工委、區財政局、區總工會,各鎮、街道)
(四)穩步發展體育產業
充分挖掘區域資源優勢,推動體育與旅游、健康養老等相關業態融合發展。利用區屬體育場館資源,打造體育場館服務產業鏈,大力發展健身服務業。重點推進體育健身、體育培訓行業發展,積極扶持優勢企業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體育產業基地、運動休閑基地、國家體育服務綜合體。加強體育文化宣傳,培育大眾體育消費觀念,鼓勵企業開發智慧健身房、線上線下融合體驗館等消費新模式,拓寬消費空間。配合夜間經濟市場的開發,推廣街頭籃球、輪滑、熒光夜跑等體育活動,拉長消費鏈,帶動群眾消費升級。(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區工信局、區商務局、區市場監管局、區行政審批局,各鎮、街道)
(五)構建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新格局
1. 深化體教融合。大力實施《宿城區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配備,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優化體育競技人才培養模式,開展青少年近視、脊柱側彎、肥胖等體育“健康包”工程。到2025年,青少年體育參與意識普遍增強,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兒童青少年肥胖率、近視率得到有效控制,體質健康水平顯著提升。(責任單位:區教育局、區體育局,各鎮、街道)
2. 促進體衛融合。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為主題,制定和完善全區促進體衛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區、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到2025年,建設區運動促進健康中心(運動康復中心)1個、鎮(街道)運動促進健康站2個、行政村(社區)運動促進健康點3個。重視體育在心理健康促進中的作用,推廣體育鍛煉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方法。將體衛融合服務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豐富基層群眾身邊的健康服務。推動“十分鐘體育健身圈”與“15分鐘醫保服務圈”無縫對接。開展青少年脊柱健康、肥胖等項目干預及相關科研科普工作,推動建設慢性病運動干預研究中心,加強體衛融合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區財政局、區衛健局,各鎮、街道)
3.深化體旅融合。深入推進“體育+旅游”發展模式,加強全民健身與旅游相關部門合作,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目的地。依托“大運河、古黃河”兩河優越自然生態,將古黃河生態體育公園、洪澤湖、蔡集、王官集沿途等自然、人文資源進行特色結合,策劃宿城旅游特色精品線路,打造戶外體育賽事活動出發地和目的地。深入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體育賽事活動,以體育精品賽事賦能旅游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將具有區域特征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民間風情的特色文化進行有機整合,著力打造體育賦能助力鄉村振興新路徑。(責任單位:區體育局、區財政局、資規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文廣旅局、潤民集團,各鎮、街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區體育局牽頭,各鎮(街道)、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宿城區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不定期召開聯席工作會議,研究全民健身重大事項的發展、重大政策的制定,確保全民健身工作有序開展。加強體育組織建立,鼓勵成立各個運動項目單項協會和不同性質的社團組織,為市民提供全民健身專業指導。(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體育局,區農業農村局、區級機關工委、區總工會、團區委、區婦聯、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人社局、區住建局、資規分局、區城管局、區文廣旅局,各鎮、街道)
(二)加強宣傳引導。整合利用報紙、網絡等媒體資源,提高宣傳質量,抓好體育文化宣傳,及時傳播體育方面最新政策和體育賽事、體育消費、體育特色項目和體育文化等信息,引導群眾增強體育健身意識,培育體育消費觀念,努力營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體育局、區農業農村局、區級機關工委、區總工會、團區委、區婦聯、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人社局、區住建局、資規分局、區城管局、區文廣旅局,各鎮、街道)
(三)強化政策保障。加大對全民健身事業工作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確保體育事業資金投入的穩步增長。加強與市級以上體育部門的溝通,在人才引進、設施建設、體育投資等各方面爭取各類扶持政策,促進全民健身事業健康發展;推進體育社會化發展,吸引外資、民資等各類社會資本投入體育,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體育工作新局面,讓全社會共享全民健身事業成果。(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體育局、區農業農村局、區級機關工委、區總工會、團區委、區婦聯、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人社局、區住建局、資規分局、區城管局、區文廣旅局,各鎮、街道)
(四)加強監督評價。將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列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全民健身納入文明鄉鎮、文明單位和文明校園的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對體育社會組織的評價和獎勵制度,充分發揮人大監督和政協參政議政的職能,定期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進行督查,確保“十四五”計劃全面落實。(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體育局、區農業農村局、區級機關工委、區總工會、團區委、區婦聯、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人社局、區住建局、資規分局、區城管局、區文廣旅局,各鎮、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