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 | 宿城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
| 索引號 | 016180106/2021-00030 | 分類 | 統計公報 ??其他 ?? 公報 |
| 發布機構 | 宿城區統計局 | 發文日期 | |
| 文號 | 關鍵詞 | ||
| 文件下載 | |||
| 時效 | |||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全區上下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區經濟保持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良好發展態勢。
一、綜合
經濟總量繼續擴大。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3.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53億元,同比增長2.2%;第二產業增加值102.37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工業增加值79.09億元,同比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273.32億元,同比增長5.0%。

注: 2016-2018年GDP總量根據四經普調整。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區三次產業結構為6.8:25.4:6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比去年下降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去年上升0.8個百分點。

注: 2016-2018年GDP三次產業結構根據四經普調整。
新產業新技術新動能持續發力。全年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86.6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5.1%,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 172.2%,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9%;限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零售額 48.2 億元,比上年增長 14.2%,占限上零售額的比重為 45.3%,比上年提高7.9個百分點;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分別增長2.1%、22.0%。先進特色產業園激光裝備產業園產值增長13.9%。
就業創業形勢良好。城鎮新增就業人口662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79%。在疫情可控范圍內,精心組織線上、線下“春風行動”活動,鄉鎮巡回招聘活動,“清涼一夏” “金秋送崗”“暖冬行動”等系列招引活動,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用工平臺。全年共舉辦各類招聘活動64場次,其中重點企業鄉鎮巡回招聘會18場次,累計提供崗位14000個,達成用工意向6900余人。
消費價格漲勢收窄。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上漲2.4%,比上年漲幅收窄0.7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價格“五升三降”。其中,“五升”即為:食品煙酒上漲 8.5%、衣著上漲 0.3%、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 1.4%、醫療保健上漲 0.4%、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 4.7%;“三降”即為:居住下降 0.4%、生活用品及服務下降0.3%、交通和通信下降 4.7%。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2020年宿城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72億元,可比價增長3.2%。其中,農業產值23.76億元,林業產值1.11億元,牧業產值10.65億元,漁業7.59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61億元,占比分別為52.0%、2.4%、23.3%、16.6%和5.7%。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8.99億元,可比價增長2.5%。

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8.26萬畝,較上年增加0.89萬畝,增長1.1%;糧食單產為456.6公斤/畝,比去年減少2.5公斤/畝,下降0.5%;糧食總產35.73萬噸,較上年增加0.21萬噸,增長0.6%。

蔬菜瓜果生產結構繼續優化。全區蔬菜播種面積11.08萬畝,同比增長0.8%;總產35.18萬噸,同比下降0.9%。瓜果播種面積1.26萬畝,同比下降11.9%;總產4.19萬噸,同比下降15.1%。種植結構優化調整步伐加快,各鄉鎮特色農產品初具規模,中揚的藕遇小龍蝦,陳集的葡萄,王官集的酥梨,洋北的西瓜等小有名次,尤其中揚的“藕遇小龍蝦”復合種養基地種植面積大幅增長,全年蓮藕播種面積1.71萬畝,產量5.2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3.3%和32.8%。
畜牧業生產總體平穩。省、市相繼出臺了促進恢復生豬生產的政策舉措,同時養殖大戶養殖積極性較高,新建、擴建、恢復養殖快速增長,全區能繁母豬存欄規模持續擴大,生豬產能進一步恢復。全年全區生豬存欄17.11萬頭,是去年同期存欄5倍多,出欄15.39萬頭,同比增長24%。家禽養殖增加迅速。受豬肉供應短缺、價格上漲影響,禽肉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豬肉替代品,全區家禽存欄209.98萬只,同比增長5.7%;家禽出欄1082.36萬只,同比增長54.1%。牛羊養殖下滑明顯。環保污染治理力度加大以及農村改造、整村搬遷因素影響,全區牛存欄1.05萬頭,同比下降17.3%;牛出欄0.89萬頭,同比下降4.3%。羊出欄2.25萬只,同比下降27.2%。
高效農業發展提質增效。農業投資進一步增強,全年新簽約項目25個,計劃總投資62.28億元;列入重點推進項目41個,通過市級驗收30個。建成高效農業面積2.8萬畝,其中新增設施農業面積0.82萬畝;規劃建設涵蓋“都市農業、鄉村旅游、休閑康養”三大特色片區的國家農業公園,已落戶產業項目5個、文旅項目3個。新增省級示范家庭農場7家、市級15家;新增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6家,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聯合體3家。新通過農業農村部認證綠色食品12個,“陳集葡萄”“埠子蠶繭”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稱號;農村電商交易額實現13.8億元、同比增長2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區規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09.62億元,同比增長7.6%;實現增加值50.12億元,同比增長6.0%。

效益指標明顯好轉。全區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52.75億元,同比增長11.1%,實現利潤總額為9.82億元,同比增長55.4%,比去年同期提高55.7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回暖顯著。
千億級產業兩升一降。全區規上千億元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28.93億元,同比增長1.6%,占規上工業總產值61.5%。其中,機電裝備實現工業總產值29.29億元,同比增長20%;食品飲料實現工業總產值31.98億元,同比增長12.0%;紡織服裝實現工業總產值67.66億元,同比下降8.5%。
表1 2020年規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
計量單位 |
產量 |
增長(%) |
|
噸 |
620030 |
-5.5 |
|
噸 |
40274 |
-11.3 |
|
噸 |
408033.17 |
57.2 |
|
千升 |
50762.93 |
-8.1 |
|
噸 |
1558 |
-16.2 |
|
萬米 |
18960.31 |
-6.6 |
|
噸 |
517.81 |
-30.0 |
|
噸 |
1944 |
-65.2 |
|
萬米 |
693.6 |
0.5 |
|
萬米 |
38 |
2.7 |
|
噸 |
5973 |
41.6 |
|
萬件 |
3686.59 |
12.2 |
|
立方米 |
292252.95 |
42.2 |
|
噸 |
1027 |
-8.5 |
|
噸 |
17738.99 |
-12.6 |
|
噸 |
176368 |
-7.4 |
|
噸 |
17723 |
442.5 |
|
噸 |
425457 |
17.4 |
|
立方米 |
2692994.3 |
12.2 |
|
米 |
216732 |
-29.9 |
|
噸 |
24730 |
-31.3 |
|
噸 |
446 |
8.5 |
|
噸 |
2337 |
-76.8 |
|
噸 |
37700 |
52.1 |
|
噸 |
13092.22 |
-6.9 |
|
噸 |
3338 |
19.5 |
|
噸 |
14264 |
0.1 |
|
噸 |
34344 |
-4.4 |
|
臺 |
96 |
700.0 |
|
千伏安 |
443064.13 |
55.1 |
|
臺 |
9098 |
-19.3 |
建筑業平穩增長。2020年,全區列統114家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68.16億元,同比增長5.3%,比去年同期上升45.9個百分點。其中建筑工程產值63.18億元,同比增長27.2%,占比92.7%;安裝工程產值4億元,同比增長150.1%,占比5.9%;其他產值1億元,同比下降11.6%,占比1.5%。
四、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0%,增速比去年提高5.7個百分點,比全市快12.9個百分點。從產業看: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占全部投資的1.4%、27.3%和71.3%,同比增速分別為65.7%、11.0%和15.5%,三次產業均實現兩位數正增長。從規模看: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同比增長24.7%,500-5000萬元項目投資同比增長252.2%。從結構看: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1.0%,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3.8%,基礎設施投資同比下降6.6%。
制造業投資發展迅速。全區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0.1%,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80.4%,占全區投資的比重為21.9%;分別拉動工業投資和全區投資增長73.6和16.0個百分點。

高技術產業投資成倍增長。全區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72.2%,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5.9%,占比比去年提高3.2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中涉及的四個行業:醫藥制造業同比增長633.6%,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12.3%,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247.1%,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同比增長1135.6%,均實現了成倍增長。
房地產開發投資兩位數增長。2020年,全區實現房地產開發投資79.41億元,同比增長13.8%,高于全市0.9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建筑工程投資52.18億元,同比增長38.5%;實現安裝工程投資4.34億元,同比下降23.6%;實現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1.03億元,同比增長28.2%;土地購置費20.53億元,同比下降11.5%;對房地產開發投資貢獻率分別為150.8%、-14.0%、2.4%、-27.8%。
五、國內外貿易
社會消費品市場穩步復蘇。全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4.58億元,同比下降4.3%,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10.8個百分點。其中,限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17億元,同比下降6.0%;限下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41億元,同比下降3.1%。
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88億元,同比下降6.1%;住宿餐飲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9億元,同比下降1.5%。
分商品類別看,糧油、食品類實現零售額3.79億元,同比增長24.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實現零售額5.00億元,同比下降7.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實現零售額5.89億元,同比下降12.3%;石油及制品類實現零售額34.05億元,同比下降18.5%;汽車類實現零售額45.69億元,同比增長3.4%。

對外貿易增長較快。2020年,全區實現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5.33億美元,同比增長21.0%。其中出口4.93億美元,同比增長26.5%;進口0.4億美元,同比下降21.1%。實際使用外資9000萬美元,同比增長429%。
六、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2020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75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稅收收入18.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稅收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89%,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

分地區來看, 9個鄉鎮(不含洋北鎮)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6億元,6個街道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34億元,宿城經濟開發區、運河宿遷港產業園(洋北)、城鄉統籌試驗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5億元。
支出結構持續改善。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5.6億元,比上年增長23.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11.37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公共安全支出2.1億元,增長16.5%;衛生健康支出3.75億元,增長1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1億元,增長14.6%;住房保障支出3.63億元,增長94.5%。
金融信貸規模持續擴大。推動浦發銀行、南京銀行、省擔保集團與我區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截止2020年末,全區17家銀行機構各項貸款余額948.35億元,同比增長16.07%,其中制造業貸款余額225.21億元,同比增長8.3%。
七、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2020年,全區專利申請量3211件,專利授權量2044件。年末有效發明專利量315件,比上年增長40%,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約5.1件。全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4家,增長31%。全年共組織42家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示22家,凈增16家。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企業申報35家,獲批31家。組織152家企業申請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評價并獲入庫公示,同比增長55.1%。
創新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出臺《關于加快宿城區科技綜合體建設的實施方案(試行)》,加強3個科技綜合體建設運營,其中激光產業科技綜合體已建成高標準科技綜合體,西城大廈科技綜合體入駐企業20家,建立一支5億元規模的創業投資基金,2021年將全面建成地標式科技綜合體。同時,建立了武漢紡織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新增市級以上研發機構2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60%。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年末全區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電影放映單位8個,公共歌舞廳36個,廣播電視站10個,獲市以上評比獲獎文藝作品46個。鄉鎮文化藝術中心、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達到100%,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文化站3家。區文化館、埠子文化站和10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入選2020年江蘇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十百千”示范工程,“區有兩館、鄉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接受文化場館服務總人次277萬人次。全區居民綜合閱讀率達91.22%,連續3年排名全市第一,成功入選“書香城市(區縣級)活動名單”,區圖書館獲評全國“2019閱讀推廣星級單位”。 舉辦“馬陵放歌”“琴鼓村村行”“周末書場”、文明新風“宿9條”百場主題文藝演出、送戲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1600余場。
教育事業優質發展。有普通中學(無高中)20所,招生6508人,在校生17564人,畢業生4379人;職業中學2所,招生1561人,在校生4494人,畢業生1450人;小學22所,招生11057人,在校生69093人,畢業生8402人;幼兒園81所,招生1047人,在校生31943人,畢業生12962人;全區共有教職工數9025人,其中專任教師7101人。學前教育加快發展。新認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37所,普惠園覆蓋率達94%。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宿城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達標比率可增至84.375%,比2018年度的65.625%提高18.75個百分點。立項2020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3個。辦學條件穩步改善。新建續建中小學校及幼兒園20個,總投資28.9億元,建筑面積35.4萬平方米,建成后可滿足24850名學生就學需求。師資隊伍創新發展。新培養市名校長2人,市名教師5人,市雙師型骨干教師5人,區名校長2人,區名教師8人,正高級教師3人。
體育事業健康發展。新裝健身路徑27套,新建13個籃球場,3個籠式足球場,發布健康宿城Logo形象標識,舉辦區直機關籃球賽、宿城區青少年三大球比賽、田徑運動會。開展高危項目檢查6次。競技方面,業余體校運動員陳鵬獲江蘇省田徑錦標賽男子17歲組跳遠冠軍,市實驗學校橄欖球隊獲2020年江蘇青少年橄欖球錦標賽冠軍。
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279個,比上年增長8.1%;衛生技術人員2198人,比上年增長2.1%;執業醫師401人,比上年減少3.4%;助理醫師507人,比上年增長2.2%;注冊護士1290人,比上年增長3.9%;衛生機構床位數1589張,比上年增長9.1%。
群眾健康民生實事項目穩步推進。全區建成40家家庭醫生工作室,簽約人口108178人;完成婦女病普查62419人、普查率86.07%,新生兒疾病篩查5051人、篩查率99.76%,宮頸癌檢查11307人、乳腺癌檢查12138人,3-6歲兒童免費健康體檢32351人;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37918人。累計開展健康教育、衛生宣傳597場次,發放宣傳單、張貼橫幅海報51萬份,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總計新增2055戶,普及率達97.3%。
生態環境持續良好。PM2.5濃度為45μg/m3,同比下降2.2%;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74.2%,同比上升8.8%。全區省考以上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100%,超額完成本年度優三比例達到75%的考核目標。國家網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達標率100%。優先保護類耕地占全區耕地總面積100%。
八、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全區企業參保人數7.33萬人,職工“三險”新增參保3.7萬人次,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7.78萬人,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390人。助力落實社保扶貧工作,為全區3.83萬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戶和重度殘疾人進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保費的代繳工作,按100元/人/年進行全額代繳保費,代繳金額383.1萬元。落實企業降費減負政策,為全區141家企業緩繳社保費2065萬元,為各類企業減免社保費2.54億元,全力支持和保障企業復工復產。
全區參加城鄉居民醫保人員53.0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保7.5萬人,全區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醫保基金實現統籌統支,參保人員報銷比例穩步提升,大病保險政策范圍內最低報銷比例穩定在60%以上,醫療救助政策范圍內救助比例不低于70%。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2020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74.04萬人。其中:男性37.97萬人,女性36.07萬人,男女人口性別比為105(女性為100)。全區人口計劃生育率97.6%,人口出生率為8.73‰,人口死亡率為5.57‰,自然增長率為3.16‰。全區城鎮化率64.9%,比去年提高0.72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平穩增長。2020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88元,同比增長5.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60元,同比增長4.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79元,同比增長7.4%。全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民多元化增收。全區城鄉收入比由2019年的1.88:1降為1.83:1,差距進一步縮小。
全區人均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為16067元,同比下降1.1%。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081元,同比下降0.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400元,同比下降3.7%。

注:(1)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