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 | 宿城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
| 索引號 | 016180106/2015-00008 | 分類 | 統計公報 ??其他 ?? 其他 |
| 發布機構 | 宿城區統計局 | 發文日期 | |
| 文號 | 關鍵詞 | ||
| 文件下載 | |||
| 時效 | |||
2014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總體穩定、穩中有進,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保持在合理區間,綜合實力再上新水平,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發展質量躍上新臺階,民生改善收到新成效。全區經濟社會保持了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綜合
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201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7.1億元,同比增長11.1%(同口徑,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49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92.75億元,增長12.0%;第三產業增加值125.86億元,增長11.6%。三次產業結構為7.8:39.1:53.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8869元,同比增長9.9%。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92.2%,與上年持平。
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5.86億元,同比增長11.6%,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快于gdp增速0.5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3.1%,與上年保持一致。服務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30%。耿車鎮大眾村榮獲全國首批“淘寶村”稱號。區創業孵化基地被評為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
開放型經濟取得新突破。新增自營進出口企業12家,總數達80家,實現進出口總額5.4億美元,增長14.0%,神龍家紡、財茂科工貿城等企業出口穩定增長。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600萬美元,增幅和完成率均全市第一。
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4%,和2013年持平,比2012年回落0.4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七升一降”。“七升”即為:食品上漲3.1%,衣著上漲3.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4.0%,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1.6%,交通和通信上漲0.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2.2%,居住上漲2.5%。“一降”即為:煙酒及用品下降2.2%。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51億元,現價同比增長4.7%。實現農業增加值20.5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2%。
糧食生產形勢較好。全區全年糧食生產呈“三增”態勢。糧食播種面積進一步擴大,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0.23萬畝,較上年增加0.24萬畝,增長0.34%;糧食單產進一步提高,單產452.3公斤/畝,較上年增加11.1公斤/畝,增長2.51%,創建區來新高;糧食總產進一步壯大,總產31.76萬噸,較上年增加0.88萬噸,增長2.85%。
林、牧、漁業穩步發展。綠化造林工作取得新成績,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1.1萬畝,植樹131.2萬株,年末擁有林地面積32.3萬畝,林木總量850萬株,活立木蓄積量345萬m3,森林覆蓋率達30.97%。全區生豬出欄20.15萬頭,同比增長1.9%,生豬存欄14.58萬頭,同比增長1.4%;家禽出欄543.3萬只,同比增長1.6%,家禽存欄303萬只,同比增長2.7%;牛、羊出欄分別是1.2萬頭、2.1萬頭,同比分別增長1.7%,5.5%。肉、蛋、奶產量穩定增長,全年肉類、禽蛋、牛奶總產量分別達到2.59萬噸、1.57萬噸和0.7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4%、4.7%和5.6%。在效益、政策的雙重影響下,全區漁業生產較快增長。據統計,全區漁業養殖面積10.5萬畝,同比增長5.0%,水產品總產量2.93萬噸,同比增長5.4%。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區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42.58萬千瓦,同比增長6.2%。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224臺,同比增長17.0%;小型拖拉機13850臺,同比減少17.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噸)4.49萬噸,同比減少8.4%。農村用電量35121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7%。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總產值230.09億元,同比增長15.4%;實現增加值49.28億元,同比增長14.3%。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35.77億元,同比增長6.3%;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3.51億元,同比增長48.1%。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27.48億元,增長13.1%;實現利稅總額13.48億元,降低12.1%,其中利潤總額8.53億元,降低14.5%。
主導產業優勢明顯。全區紡織服裝、食品釀造、機械電子、非金屬礦物制造等四大產業共完成總產值183.6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79.8%。其中紡織服裝業占據主導,實現產值83.96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36.5%。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5.68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4.2%,連續兩年全市第一。
骨干企業進一步壯大。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家,總數達230家。新增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10家,5億元以上2家。箭鹿股份在“新三板”上市。“可來比”品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德力化纖、乾天酒業分別獲得2014年度市長質量獎和市長質量獎提名獎。
產品產量增多降少。列入統計的24個工業產品中, 17個產品產量實現正增長,其中增幅在15%以上的有12個,占70.6%。
建筑業穩步增長。全區擁有三級以上資質等級企業135家,比上年增長5家。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77.0億元,同比增長14.3%;完成工程結算收入156.7億元,同比增長12.3%;實現工程結算利潤7.3億元,同比下降20.6%,完成建筑施工面積147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3%。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68.77億元,同比增長24.2%。按產業構成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01億元,同比下降34.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96.86億元,同比增長23.2%;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0.90億元,同比增長25.4%,其中房地產投資52.30億元,同比增長26.9%。
服務業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完成服務業投資70.90億元,同比增長25.4%,增幅高于總投資1.2個百分點,占投資總量的42.0%,同比增加0.4個百分點。
重大項目貢獻突出。億元投資以上項目41個,累計完成投資額74.78億元,同比增長4.6%,占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44.3%。投資25億元的財茂科工貿城、15億元的杰龍晶瓷項目一期順利投產。
民間投資占據主導。2014年,全區民間投資實現125.82億元,同比增長26.3%,占全部投資比重達74.6%,對全區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79.7%。民間投資中,制造業投資90.06億元,同比增長27.2%;房地產開發投資28.08億元,同比增長19.7%。
五、國內、外貿易
國內消費穩步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21億元,同比增長12.6%。按城鄉市場分,城鎮實現零售額98.90億元,同比增長12.4%;鄉村實現零售額18.31億元,同比增長13.8%。按消費形態分,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06.17億元,同比增長16.2%;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05億元,同比下降13.4%。按企業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69.44億元,同比增長5.4%;限額以下單位實現零售額47.77億元,同比增長25.1%。
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中,列入統計的20類商品中,11類商品零售額實現增長,占總數的55.0%。
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分類零售額
對外貿易平穩增長。2014年,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5.40億美元,同比增長14.0%,其中,出口總額4.22億美元,同比下降2.0%。實際利用外資實現較大增長,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600萬美元,同比增長49.0%。
六、財政
2014年,全區實現財政收入42.36億元,同口徑(下同)增收4億元,增長10.7%。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88億元,同口徑增收2.95億元,增長14.5%;基金收入12.72億元,同口徑增收1.83億元,增長16.4%;中央級收入5.76億元,同口徑減收0.77億元,下降1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占比86.8%。
分部門看,國稅部門完成“兩稅”及新增企業所得稅收入4.81億元,同口徑減收0.82億元,下降14.6%;地稅部門完成地方工商稅21.68億元,同口徑增收2.77億元,增長15.3%;財政部門完成非稅收入2.70億元,同口徑增收0.2億元,增長7.7%。
分地區看,區直完成財政收入19.75億元,與上年持平,鄉鎮完成財政收入7.01億元,同比增長14.3%;街道完成財政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39.8%;園區完成財政收入6.1億元,同比增長9.0%。
全區實現財政總支出46.50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2.94億元,同比增長7.0%。
七、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發放科技創新券2500萬元,帶動企業研發投入3.2億元,被列入省科技富民重點縣(區)培育計劃。智能電網產業園建成研發檢測中心,與東南大學等單位聯合建立智能電網研究院和協同創新示范基地,綠色建材產業園依托國家建材研究總院建立綠色建材實驗室。首批科技鎮長團到任。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95人,新增企業研究生工作站3個、省級重點企業研發機構2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箭鹿集團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循環經濟產業園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單位。
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大美宿遷·中國藝術名家采風邀請展”,華夏聯合文化博物館宿遷館正式開館。聯合拍攝電影《炮兵司令朱瑞》獲省“五個一工程”獎。中央電視臺《鄉約》欄目成功走進宿城。蘇北大鼓傳承人牛崇祥獲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提名獎,蘇北琴書《全能神現形記》獲省第十一屆“五星工程獎”金獎。設立“鐘吾文學藝術獎”,文藝期刊《梧桐巷》創刊。體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在第十八屆省運會上奪得2枚金牌。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投入7200萬元新建、加固校舍6.9萬平方米。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成立府苑幼教集團,新增省優質幼兒園2所。在全市率先榮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稱號。年末擁有各類學校39所,其中:職業中學3所、初級中學18所、小學18所,共有在校生總人數62033人;共有幼兒園65所,在園幼兒29512人;共有教職工人數6700人,其中專任教師5747人。
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農村地區全覆蓋,藥品價格明顯下降,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成62家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任務。完成農村改廁1萬戶。城鎮居民醫保續保擴面13.8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9%以上,全年累計支付補償資金超過1億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區、鄉、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絡初步形成。全區擁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23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4個,民營醫院衛生院19個。全區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230人,其中執業醫師252人,注冊護士366人。年末擁有衛生醫療機構床位數1030張。“創衛”一次性通過國家技術評估。
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在全市率先實現城鄉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全覆蓋,完成70%自然村莊環境整治。雙莊鎮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創成省級生態鄉鎮5個、市級生態村(居)25個。完成項王路運河橋橋頭公園及南海路等11條林蔭道路改造,新增綠化面積58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4%,農村植樹131萬株,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0.97%,全市最高。秸稈綜合利用率逐年提升,連續七年保持秸稈禁燒衛星監測零火點記錄。啟動大氣質量提升專項整治,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14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71.85萬人。其中:男性36.90萬人,女性34.94萬人,男女人口性別比為105.6(女性為100)。
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繼續走在全市前列。2014年,全區人口計劃生育率95.58%,人口出生率為8.48‰,人口死亡率為3.79‰,自然增長率為4.69‰。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14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0元,同比增長11.0%。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105元,同比增長10.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620元,同比增長12.1%。城鄉收入相對差距逐漸縮小,收入比從上年的1.91降低到1.90。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863元,同比增長7.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013元,同比增長11.0%。
社會保障日臻完善。全年新增城鎮就業721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以內。城鎮職工“五險”累計參保20.4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續保擴面17.1萬人,城鎮居民醫保續保擴面13.8萬人。投入1500萬元對鄉鎮敬老院進行提品升級。扎實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工程,全年累計脫貧人口6萬余人,脫貧率達75%,2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
社會救濟面進一步擴大。全年社會救濟17862人,集體供養五保人數2115人,供給金額798.2萬元。完善社會救助協同機制,發放醫療救助、低保五保、殘疾人護理等社會救助資金1.41億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20萬元。城鄉低保人員實現動態管理下應保盡保。住房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44.9萬平方米,改造草危房694戶。
注:(1)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