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教學科研
教學與科研成果評選
(一)搭建平臺優化創新,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強教研組、備課組建設,創新教研方法,健全教研評價體系,搭建教師發展平臺。
教師發展關注兩點:一是科研能力提升;二是教學能力提升。
首先教師科研能力通過落實“五個一”工程實現即:
1、每月讀一本書,提升理論修養;每月一次風采展示,統一思想,形成集體認知和積極向上的氛圍;每學期一節精品課,從0到1,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每人一個課題,促進了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每學期一篇論文。
2、做好教師成長規劃。學年初組織教師成長規劃培訓會,教會老師撰寫成長規劃,制定可行性成長規劃方案。第一學期組織教師成長規劃反饋會,適時指導,更新成長規劃方案。學年末組織成長規劃總結會。
3、建立健全教研集備體系,利用AI技術為教科研賦能。教研集備活動中,立足教研組載體,突破學段壁壘,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定期、定主題、定環節開展教研集備活動。形成單周集備,雙周教研的固定模式。將作業討論、學習習慣培養、教學設計、課題研究納入教研集備內容,通過教研集備形成我校教學資源庫(包含課件資源、教案資源、作業資源、活動方案資源),提高教研質量和實用性。
(二)重視學科特色建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我校小水滴課程體系分別是“水滴求善” 德育課程、“水滴求強” 健體課程、“水滴求真” 國家課程、“水滴求變” 學科特色課程、“水滴求是” 實踐課程、“水滴求美” 宏藝課程。
“水滴求真”國家課程要求優質高效地實施國家必修課程,引導學生樂知向學,塑造“樂知娃”勤奮、堅韌等品格。
(三)完善水滴課程體系,促進“三學”校本化
“三學課堂”是宿遷市教育局重點推進的課堂改革實踐項目,自2021年以來我校一直在積極探索課堂改革模式,初步形成“五水五學”水潤課堂改革樣式。新學年課改推進進入全面實施和深化創新階段。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附中“高質量地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每一位學生充分發展使學生養成在未來全球化社會成功的素質,“讓優秀者更優秀,平常者不平常”的辦學理念,融入附中文化和教育元素,結合地情和校情,深入探索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太湖路校區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建設。踐行附中工作策略:“以課程體系建設引領學校發展;以教學方法改革引領教師發展;以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實施課程建設,完善課程管理,提升課程質量。服務教師發展、服務學生成長。
二、工作目標
1.搭建平臺優化創新,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認真做好教師培養工作,加強骨干教師、青年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通過“教師成長規劃”“教師閱讀”“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賦能“8課”等活動,提升教師教學素養。加強教研組、備課組建設,創新教研方法,健全教研評價體系,搭建教師發展平臺。
2.重視學科特色建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堅持素養導向、強化學科實踐、推進綜合學習,重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科學、信息學科特色,助力學生成長。
3.完善水滴課程體系,促進“三學”校本化。實踐進程中不斷完善“小水滴”課程體系,推動三徑四化評價運用。依托“三學”課堂范式,構建“水潤”課堂體系。
4.優化教師評價方案,突出評價導向功能。打破教師評價唯分數論,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突出教育教學常規、教科研成績,以學生能力發展、素養提升為教師評價著力點。
5.認真落實“雙減”工作,提升課后服務品質。從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五環節入手,切實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努力實現“減負、提質、增效”。深入開展學生課后服務工作,創新工作機制,挖掘教師潛力,整合各種資源,提高服務質量。
6.扎實做好常規工作,形成閉環工作機制。
宿遷市太湖路小學教務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