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依據國家課程標準,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構建科學合理、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二、課程目標
1. 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社會責任感。
三、課程結構
1. 基礎課程
語文、數學、英語: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科學、品德與社會: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社會意識,了解自然和社會現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體育、音樂、美術: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審美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音樂感知和美術創造力。
2. 校本課程
通過本研究探尋落實“雙減”政策,形成了指向核心素養的九年一貫制“愛?潤”四大課程體系:《潤澤·生命》、《潤韻·書香》、《潤見·城市》、《潤康·體藝》。
“潤澤·生命”是為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依托,貫穿九年一貫制全域學習。以生命為中心,圍繞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展開教育,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積極生活、幸福人生,拓展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形成一個完整的、立體的人。
“潤韻·書香”是以國學經典為載體,圍繞厚德文化,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合基礎教育的精髓,篩選有利于兒童形成中國文化氣質的經典內容,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方式與途徑,著力做好學生的品格、思維、體魄、情懷、學力等方面培養,使其成長為具有民族氣魄、中國精神、世界眼光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潤見·城市”是基于《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導思想,圍繞“雙減”、《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及《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提出的具體要求,將城市多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并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的有機融合
“潤康·體藝”是學校緊緊圍繞“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教育理念, 將藝術活動與體育鍛煉活動課程有效融合創新,幫助學生在體藝活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極構建學校體藝發展新模式。
3. 綜合實踐課程
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教育等: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四、課程實施
1. 教學安排
(1)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和課時。
(2)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3)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
2. 教師配備
(1)選拔優秀的教師擔任各學科的教學工作,確保教學質量。
(2)鼓勵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和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3. 教學資源
(1)建設完善的教學設施和教學資源,為教學提供良好的條件。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五、課程評價
1. 評價方式
(1) 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考試、作業、課堂表現、實踐活動等。
(2)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2. 評價標準
(1)依據課程目標和教學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
(2)評價標準既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技能水平,也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創新能力。
六、保障措施
1. 組織保障
(1)成立課程設置領導小組,負責課程設置的規劃、實施和管理。
(2)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作,確保課程設置工作的順利進行。
2. 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課程設置管理制度,規范課程設置的程序和要求。
(2)加強教學常規管理,確保教學質量和教學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