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裕臣,宿遷市宿城區人,1964年8月生,1984年7月畢業于淮安商校美術專業,現為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陸裕臣出身于石雕世家,據《宿遷市志》記載,其曾祖父陸承友(1860—1933)精雕刻、參用新法,所雕人物花鳥意態如生、遠近聞名。作品現存于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底座的四季花鳥石雕。父親陸永信先后為宿遷“項王故里”碑廊、《蓋世英雄》項羽雕像等多塊碑文雕刻,其作品多裝點歷史勝跡。
陸裕臣自幼愛石如癡,從十八歲起專攻影雕。所謂影雕,是指在黑石板上雕刻人物、動物、山水影像。二十多年來,陸裕臣苦心鉆研石雕藝術,在繼承父輩石雕技藝的基礎上,承古創新,鍥而不舍,不斷地有所發展和突破。他的影雕作品融攝影、繪畫、石雕藝術為一爐,雕刻手法多變,表現題材豐富多彩,其雕龍畫鳳、描花繡朵,無不情志逼真、維妙維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以雕、刻、鐫、鏨等多種工藝,推出平面石雕、立體石雕等多種工藝品。
陸裕臣最擅長雕刻人物,在表現人物的作品中,他更注重人物的神態及精神面貌的刻畫,著力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形神兼備。如《修鞋匠》,作品描寫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修鞋匠,在炎炎烈日下修鞋的情景,對老人黝黑發亮的皮膚、飽經風霜的皺紋,達觀自信的表現,刻畫得活靈活現,充分展示了老人勤勞善良、和藹可親-對生活充滿信心、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作品《齊白石》表現的是繪畫大師齊白石老人頭像,作者運用了多種雕刻技法,勾勒出大師消瘦的臉頰、突出的顴骨、睿智的目光、層次分明的美髯,出神人化地表現了一代大師飽經滄蒼、德藝雙馨的精神風貌。作品《仕女圖》則表現的是我國古代女子的形象,傳統的服飾,傳統的打扮,丹唇柳眉,杏眼含悲,背景襯以秦磚漢瓦的鳳凰雕像,生動地展示了人物的傳統與古典之美。特別是作者采用了高超的影雕技法,細致地刻畫出了人物哀婉的神態,令人拍案稱絕。
陸裕臣創作的影雕精品《歷史性的會面》表現的是2002年2月,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夫人王冶平在北京中南海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布什和夫人勞拉共進午餐并合影話別的情景。作品以精湛的技藝生動地再現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畫面以連綿起伏的群山和蜿蜒曲折的萬里長城作為背景,體現了中美兩國廣闊的發展前景。在表現手法上,注意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畫,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這件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珍貴石雕作品,曾隨江蘇省首屆文化藝術精品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亮相,引起轟動。南京日報以“小石匠陸裕臣(檢查)大作品”為題,報道并刊登了這幅作品。中央電視臺、江蘇衛視、山東電視臺、宿遷電視臺和光明日報、新華日報、江南時報、宿遷日報、宿遷晚報等多家媒體先后報道了陸裕臣的事跡,其作品被許多石雕愛好者收藏。
2002年2月,陸裕臣的作品《修鞋匠》人選江蘇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綜藝展,并獲優秀作品獎。8月,在第十二屆中國青島國際啤酒節民俗風情博覽會評獎中,該作品榮獲金獎。
2002年8月,由江蘇省文化廳、中國文化報社、江蘇廣播電視臺舉辦的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演出(展出)中。陸裕臣的作品《歷史性的會面》、《毛澤東》、《齊白石》、《修鞋匠》等應邀參展。9月,在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婦聯、省文化廳、省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家庭文化藝術節、江蘇家庭文化藝術展中,影雕《毛澤東》人像,榮獲銀獎,被江蘇省檔案局永久收藏。
2002年12月,由全國婦聯、國家文化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家和萬事興”第二屆中國家庭文化藝術節閉幕式及頒獎晚會上,中央電視臺專門邀請陸裕臣及其家人到京參加節目錄制,并作影雕現場表演,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全國婦聯主席彭佩云的親切接見,全國婦聯副主席顧秀蓮為其題字留念,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文清觀看并介紹了陸裕臣的家庭影雕作品,陸裕臣榮獲優秀才藝獎獎杯。
“志廣大而盡精微”,陸裕臣把畫家徐悲鴻的這句話,作為他在藝術上永遠追求的目標。他歷時三年多,精心創作的大型影雕《清明上河圖》現已經完成,這件驚世作品必將成為影雕藝術界的扛鼎之作。
(鄭奇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