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學校接收的大部分是智力殘疾學生,與同齡學生相比,這類學生智力發育、操作能力發展等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開設勞動教育課程能夠幫助這類學生提高機體活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增強其社會適應力。對此,培智學校應加強教師教育思想的改革與更新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向;設置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內容;創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實施學科融合的勞動教育,由此提升這類學生的勞動技能,幫助其更好地融入社會。
一、我校詳細做法是:
(一)生活適應與勞動技能課相結合
我校每班每周開設3節生活適應課程,選用人教案最新的教材,內容包括學校生活、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等。學校配備專業生活技能教師2名,兼職5名,對學生的勞動技能進行多方面的訓練。每周留有勞動實踐作業,要求家長配合訓練勞動的技能,從而提升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
(二)多招并舉,建立勞動實踐場所
1、以學校土地資源為依托,搭建同學勞動平臺。
近年來,我們對學校的空地進行調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組織師生開墾利用,每班都有一塊種植元,有的種起了蔬菜、有的種起了花生,有的栽種了果樹。各個班級利用勞動課及課余時間進行實踐,既豐富了同學的課余生活,又使學生掌握一些種植技能,為學生的成長起到積極的幫助作用。
2、以校外農業企業相聯系,建立勞動合作關系。
為更好地拓展戶外勞動場所,讓廣闊同學有更好的勞動實踐機會,我們與學校周邊的蔡集農業產業園簽訂了合作協議,讓企業生產基地成為我校師生勞動實踐的場所。
(三)以勞輔教,促進同學全面發展
1、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
為更好地增進同學的勞動實踐效果,有效地發揮勞動實踐的教育作用,使這一工作常態化,持續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學校勞動實踐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任副組長,下設勞動教研組和學科組,分班級依場地劃出勞動片區,各片區指定責任人和指導老師。另一方面設立了勞動實踐評價機制和實踐經費保障機制,制訂了《勞動獎懲方法》、《勞動安全制度》、《勞動課程崗位職責》,要求做到“工作有計劃,階段有總結,過程有記載,活動有安排”。
2、加強勞動教育,促進同學進展。
勞動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課程的設計與管理,應以促進同學全面進展為目標,力求達到以勞育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取樂,以勞益美的綜合教育效果。
為此,我們要求每一位老師要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對每 一次實踐要細心設制,仔細安排,嚴格實施。一是要著力培育同學的正確的勞動觀念,讓同學在勞動中觀賞勞動的成果,感悟勞動的偉大,認識"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義,在勞動中培育勤奮,陶冶情操,感受光榮。二是要從教育為農的高度出發,培育同學的有用技術,同時要結合其他課程 的教學實踐,啟迪同學的靈感和聰慧,增長同學的知識。三是要充分發揮勞動課的運動功能,把握勞逸結合,勞思結合的規律,達到讓同學強身健體的效果;四是在勞動中培育同學的歡樂情趣,讓同學在勞動的勝利中享受歡樂,在勞動的果實里品嘗喜悅;五是要在勞動實踐中設計曲線美、形象美節奏美、勝利美的動態情形,從而增進同學"美"的認識。只有把勞動實踐活動與培育同學的德、智、體、美、樂 有機地結合,勞動實踐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巨大教育功能。建設勞動實踐場所,有效地發揮勞動教育的功能作用,是一項意義巨大,任重道遠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校的工作還剛剛起步,但我們相信,有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有當地群眾的大力幫助,有我校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勞動實踐教育工作肯定能穩步推動、持續進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勞動技能教育課程的設置存在問題
培智學校對于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方面不夠重視。大部分培智學校并未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及特殊性設置課程。例如,過于看重文化知識的傳授,不注重勞動技能的訓練,無法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對于學生走上社會幫助不大。
(二)培智學校教師的勞動教育觀念不強
大部分培智學校教師的教育觀念薄弱,在開屬勞動技能教育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把自己當作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導致學生的學習過于被動,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一些教師并未遵循實際的教學目標開展課堂活動,導致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在具體教學環節,大部分教師無法參照具體的班級情況設置個性化的教學任務,使教學目標的落實效果不理想,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三)學科教學未能滲透勞動教育
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過多地依賴課本內容,導致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呆板,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且教師習慣于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學習過于被動,學習熱情得不到激發,特別是實踐操作內容偏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的能力。
(四)缺乏客觀、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教師在對培智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進行評價時,選擇的評價制度相對單一,強調以教師評價為主導,缺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考核。且教師習慣于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依據,學生的個性化優勢得不到關注,存在嚴重的“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
三、學校下一步工作舉措:
(一)加強教師教育思想的改革與更新
在傳統的勞動教育課堂上,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學習熱情。鑒于此,在實際課堂中,教師要改變師生固有的課堂地位,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另外,智力殘疾學生在各項活動中都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因此,他們在學習相關勞動技能時往往比較困難。對此,教師要避免出現操之過急的心理,還要引導學生及時表達自己的體會。具體而言,其一,教師首先要做有心的選材者。在選擇課程資源時,要關注特殊學生的生活需求,讓本課程的學習成為特殊學生體驗生活、習得技能、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能力的過程。其二,教師要做用心的設計者。在做教學預案時,教師要結合培智學校學生的能力水平和特殊需要制訂課程目標,對不同學生的技能學習做進一步的分層設計與實施。其三,教師要做精心的傳授者。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差異,靈活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和實踐,由此幫助學生在掌握基本勞動技能的同時,養成勞動素養,增強勞動意識,學會溝通與合作,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態。
(二)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向
要彰顯出教學活動的預期效果,一定要提前設置清晰的教學目標。一般來說,在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前,教師要靈活設計一個教學方案,確保教學過程能夠有秩序、有目的地開展。因此,教師要全面掌握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明確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難點,按照培智學校學生的特殊情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思維水平等,有效落實教學任務。此外,教師還要保障課堂內容具有較強的指向性,讓教學方案更有實踐性與科學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參與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
(三)設置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內容
在創設相應的課堂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殊情況,創設個性化的勞動教學課程。具體來說,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能力、服務能力等,確保學生能夠參與一些簡單的生產勞動,逐步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水平,為進一步開展社會交往活動做鋪墊。
(四)創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
培智學校對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必須看作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通過評價可以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改進指明方向;通過評價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質量,促進學生發展。在評價內容時,要包括勞動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勞動技能的綜合應用勞動態度與勞動習慣的養成等。教師要依據多元化評價理念,建立學生、教師、家長和其他有關人員參與評價的模式。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評價自己在勞動中的表現,促進自我認識和改進。其次,教師和其他有關人員要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策略,以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最后,家長要了解學生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與學校形成合力,提升勞動技能的教育質量。評價方式應當靈活多樣,如采用作品展示、操作展示、成果展示等。教師可以設置成長記錄袋、作品評定表、日常觀察記錄、階段考核及期末技能比賽等方式進行全面評價 關注過程和結果,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全面反映學生勞動技能學習的狀態和水平。
(五)實行多學科融合的勞動教育
在對智力殘疾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培智教育的內容與各個學科的課程內容進行全面融合,不僅要在語文、數學等科目上進行體現,在音樂、美術、科學等科目中也要給予體現。這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還能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要注重多學科滲透 加強勞動技能、生活適應、康復訓練等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和有機整合。同時要體現多渠道實施將課堂學習與潛在課程相結合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課外勞動、社會實踐等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強化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實現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
例如,學校的種植園就是培智學生學習種植農作物,體驗勞動樂趣的綜合實踐場所,在這里就是多學科融合的基地。語文老師可以教學與農作物相關的古詩詞,將愛惜糧食的道德教育滲透其中;科學老師可以教學農作物的功用,讓學生認識農作物;數學老師可以教學農作物的數量及間隔距離、澆水數量等數學問題美術老師可以進行專題繪畫教學……多學科教學可以給學生帶來多重認知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實際種植中掌握簡單的生產勞動技能,提升動作協調能力,感受勞動所帶來的成功體驗。
總而言之,在培智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勞動教育課程是一個必要教學內容。這對于培養智力殘疾學生的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增強其身心素質,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等都有著積極作用。因此,對于勞動課程,教師一定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鼓勵智力殘疾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參與勞動學習,并逐步增強他們的主人公意識,讓他們在一個相對輕松、自由、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中參與鍛煉,并對他們的勞動效果進行綜合、客觀評價。由此,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有序對接,確保智力殘疾學生勞動技能的有效提升和勞動素養的逐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