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關愛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不斷健全科學系統的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障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指導思想
堅持教書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加強對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著力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專班
組 長:崔 超
執行組長:湯 震(宿城區民政局未成年人保護辦)
李石磊(牌坊社區黨委書記)
區婦女兒童聯合會代表(0527-84389205)
副 組 長:盧天輝 周云文 路 濱 羅永平 肖 亮
顧阿艷 李緒東
組 員:施 壯 陸 寒 田家楠 耿雯雯 紀雄文
各年級主任
三、實施原則
(一)系統性與協同性相結合。強化青少年生命健康關愛工作目標統籌、措施統籌、效果統籌,注重小學生心理特點,實現年齡差異性與內容遞進性統一,同時推動學校與家庭、社會協同教育,強化家校溝通、校社融通。
(二)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規律,科學安排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關愛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關愛工作體系,切實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和行為問題。
(三)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關愛工作,對每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負責,同時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分層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關愛工作,滿足不同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四)發展性與預防性相結合。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傳播,強化學生抗逆力訓練,充分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培養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同時重視心理問題及時精準疏導,加強心理危機預防干預,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危機個案發生。
四、主要舉措
1. 強化學校主體責任。學校成立由校長牽頭的學生突出心理問題防治工作專班,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思政教育和文明校園創建工作體系,確保有計劃、有隊伍、有制度、有專用室場、有活動記錄、有考核反饋。制訂專項工作方案和應急處置預案,切實防范危機。
2. 提升學生發展指導能力。開展“全員導師制”,逐步構建“學生人人有導師、教師人人是導師”制度體系。持續實施愛心守護項目,為留守兒童、困境學生配備“愛心守護人”,貼近學生做好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和發展指導。
3.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學校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領域,加強研究,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全員培訓。成立心理健康備課組,嚴格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國家課程標準,確保所有班級每周不少于1課時,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情感、貼近學生,并根據學生個體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配備和作用發揮,班主任或任課教師經常與學生開展談心談話,關心了解每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并分類管理、分級干預。對重點關愛學生成立由專職心理教師、班主任、相關任課教師、關系較好同學和學生家長等組成的預警干預工作小組,科學實施危機干預。
4. 提升家校溝通和協同教育能力。辦好家長學校,努力開發家長學校心理教育課程,實施案例教學,開展家庭教育優秀論文、教案及讀書征文評選。開好家長會,將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關愛工作作為家長會必講內容。加強教師家訪培訓與管理,對每名學生每學期至少開展1次家訪,“四特”學生每月家訪1次。深化困境學生結對幫扶,關注“四特學生”學習生活及心理狀況,全程做好跟蹤服務。鼓勵支持學校通過“一封信”“父母信箱”“親情包裹”等方式暢通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渠道。
5. 深入做好個案復盤總結與報送工作。如果發生極端事件,學校要聯合公安部門和有關專家,深入細致復盤極端事件,在事件發生后一周內形成內容全面、分析透徹、舉一反三的個案調查復盤報告。同時填報學生基本信息表,報送縣教育局“潤心”行動工作專班。復盤報告要求做到“四個講清楚”:一是講清楚學生的個體情況,如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在校的學習情況、人際關系等;二是講清楚學生的家庭和家教情況,如家庭結構、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等;三是講清楚極端事件直接誘因和主要過程;四是講清楚通過復盤總結發現的風險點、薄弱環節和改進措施。
6. 強化與駐地部門的工作聯動。加強學校與社區及相關部門的聯系溝通,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關愛共同體,打通關愛“最后一公里”。強化與婦聯協作配合,扎實做好家長教育。加強與衛生健康部門、心理健康專家的聯動溝通,積極幫助家長為重度心理問題學生提供專業診療綠色通道。加強與檢察院、網信辦、文明辦、衛健委、團委等部門的聯系,為遭受學生欺凌和校園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及時的心理創傷干預;對有抑郁傾向和沉迷網絡使用的中小學生進行及時心理輔助治療。
7. 抓好“雙減”工作落實。切實抓好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加大科學教育資源供給,增加科技科普類社團、興趣小組活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8. 加強活動陣地建設。加強文明校園建設,深化各類教育實踐活動,豐富活動載體,創新宣傳形式,形成濃厚的文明校園創建氛圍。加強鄉村“復興少年宮”、校外輔導站等未成年人活動陣地建設,強化未成年人活動陣地建設規劃,實施分類指導,推動資源共享,健全動態管理機制,強化政策、資金保障,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形成建設與管理有效循環。
9. 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展主題鮮明的思政教育,深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推進,推動新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利用重要時間節點,常態化開展專題“思政大課”。推廣布置德育作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開齊開足藝術和美育課程。開展陽光健康的體育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嚴格落實每天運動1小時要求。積極構建良好關系、調優校園節奏,營造良好校園質態。
10. 加強考試管理。嚴控考試頻次,嚴禁成績排名,對查實的違規考試問題進行通報,切實減輕學生和家長的焦慮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