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宿遷學院附屬學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開展了“三園”“三聲”“三生”生態育人實踐,“三重”建構彰顯“生態育人”新境界。
一、家園. 學園. 樂園——共同價值愿景實現文化立校
“三園”既是一種教育理想的追求,也是從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家的溫馨,校園也能成為情感的港灣;學在校園,校園應該是讀書的好地方;生活在學校,也是快樂在學校,快樂成長健康成長的孩子猶如一棵在沃土上自由生長的樹木。
“三園教育”是一個整體,是“和諧”文化愿景的價值引領,是緣情而發的“愛滿天下”,是多讀書讀好書的求學問智,是樂學學樂的健康成長。
1.“家園”: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厚植家國情懷
什么是“家園”?學校的一項創意活動就是沿著“‘兩河’走,五千年中華文明家鄉的文化從未斷流”。“家園”離不開地域文化的滋養。學校地處黃河古道運河岸邊,我們在營造“家園”氛圍的過程中,漸漸地認識到它的核心價值,那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三重聯動理解,也是家、家鄉、家國的三維遞進。
如,學校專門組織教師黨員與學校中層以上管理人員認真學習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經過學習討論,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訂出了以“親情、鄉情、祖國之情”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計劃,引導學生由家庭而感恩父母;由家鄉而熱愛宿遷;由家國升華出愛國主義情懷,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提升。
2.“學園”:從興趣到志趣
黌門既立伴書香,學校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以優秀教師為榜樣,倡導并追求“上讓學生喜歡聽的課,做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因為一個老師愛上一門課。
“讓學習真正發生”,怎樣做到?如何實現?我們的另一個獨特思考與做法叫“從興趣到志趣”。我們多年以來信奉的一條經驗是“從興趣到志趣”,那就是激勵學生志存高遠。學校組織力量,并結合作文教學的素材積累,講名人的故事,學校也由此構建了一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大思政架構,“學園”之文化意象也就進入了更高的層次。
3.“樂園”:創意化活動課程受歡迎
讓校園成為孩子快樂成長的場所,其“樂園”之樂的著力點在于創意化活動課程的持續倡導與推進。
比如說,詩歌社團結合“文學素養課程”的實施,組織“校歌創作”比賽,接著又搭建平臺,并以《讓我們一起來創作課歌吧》為主旨,讓感興趣的同學發表演講,實踐證明,一部分熱愛文學,也有一些有詩歌天賦的孩子,他們的熱情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創意化活動課程的實施是一種最有效、最切實可行的路徑之一。恰如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豐富而有創意的活動課程,學生普遍比較喜歡,正應了一句教育箴言:喜歡就不累,喜歡就是永恒。
二、笑聲. 歌聲. 書聲——心聲歡聲點亮童年心靈
1.“笑聲”:活課堂風格追求
所謂“笑聲”,其象征與隱喻意義在于讓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學得興趣盎然。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學校倡導努力追求“活課堂”風格。
為了讓課堂活起來,我們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自覺主動——生動活潑——-情智聯動”之“三動”課堂范式。主動是一種內驅力,學生具有主動性,“要我學”便成了“我要學”。內驅力的強大就是學習黨的強大。自覺的內驅力來自于生動活潑的師生教學相長,而情智聯動則為緣情問智的雙向聯動。有了情感的感染支撐,智能慧能的提升則更具價值與活力。
“三動”范式活課堂關鍵在由“動”而“活”。“活課堂”的核心體現于輕負優質,即學生學習負擔輕,但學習效能高,學業成績好。
我們之所以從“課堂”的角度切進去談“笑聲”,因為課堂教學的“笑聲”能最直觀地反映教與學兩種狀態和雙向互動效果。
2.“歌聲”:美育浸潤舒展育人
回望一百多年前李叔同創作“學堂樂歌”,中國的音樂教學從起步到推開,教育工作者無不贊嘆李叔同對音樂教育的貢獻。每當校園響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涌起穿行于心靈深處的溫暖與美好,這就是美育的力量。
為了讓“歌聲”理念的內涵更豐富,學校擬策劃“童年里的歌聲,青春中的詩行”詩歌創作與歌曲演唱”雙重才華展示表演活動,隨著各項創意化活動的落地落實,一個以“美麗校園,歌聲飄過”為主體內容的文化標識形象,將逐步形成。
3.“書聲”:永遠的書香校園
如果說,“書聲”僅僅指的是朗讀教學,那就窄化了“書聲”的含義。““書聲”是與“笑聲”“歌聲”一起提出來的教育觀念與主張。“書聲”在我校有三重教育內涵:
一是如上所說是彰顯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二是每年一度以“最是書香能致遠”為主題的校園讀書活動;三是全校師生都秉持并在學校層面上反復強化的邏輯認知:進學校,多讀書,求學問,學做人。
我們在辦學實踐中認識到:沒有人會否認讀書的重要性,但只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的現象則令人擔憂的。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學校大力倡導多讀書讀好書。把讀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結合起來”,對讀書的認識則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讀書對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笑聲”“歌聲”“書聲”,其直擊心靈的聲聲入耳是傾聽,是沉浸,是潤澤。孔子主張“寓教于樂”,讓孩子享受讀書過程,讓孩子通過讀書改變自己走向未來,“三聲”教育的意義越加突出深遠。
三、生存. 生活. 生命——成長成才成人為學生一生奠基
我們對“生存、生活、生命”的理解與認識是置于“三園”“三聲”的體系建構中去踐行探求的,“三園、三聲、三生”既相對獨立,更相互呼應、相互關聯,它們共同構成學校文化育人的支撐力。
1.“生存”:勞動教育從不缺席
我們認為最接地氣的理解還是孩子長大后走上社會能夠獨立謀生,獨立謀生的能力是立足于社會的第一步,學校以勞動教育為抓手。在學校長期堅持的“楓葉課程”中,就有“誠信超市”與“楓葉銀行”兩類課程,前者是營業,后者是模擬金融市場交易與服務的場景,是另一種形式的“勞動教育”。
我們在拓展勞動課程的過程中,將培養勞動技能與培養勞動觀念結合起來,特別是在“楓葉課程”的整體實施中,勞動體驗中的情感體驗對學生觸動最深。同樣是“體驗”,九月楓葉志愿服務團隊的種種具體服務,其實都是一種勞動體驗。
2.“生活”:做一個有才情趣的人
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僅僅是某種人,這“不僅僅是某種人” 的人就在于他懂得生活的真諦。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往往是一個有情感趣味的人。
“生活”作為一個教育研究的關鍵詞,自然會讓人想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一偉大教育思想。我們學校的“楓葉課程”,很大程度上屬于“生活化課程”,我們在實施“生活化課程”中又十分注重創造性地化課程為生活。
我校的孩子大多數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留守兒童,我們重視把孩子的學校生活與孩子的家庭生活聯系貫通起來,做到用生活教育影響學生,并讓學生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亦能在學習中增強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冰心說: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一個有才情趣的人一定也是熱愛生活的人。我們對生活教育的理解與踐行,也是對“社會即學校”的理解與踐行,其踐行載體主要體現于“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校本課程之中,而這三類課程又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的。比如說“游戲化”的課程相隨于內容的趣味化,好的課程本身一定是趣味盎然的。
下一步的計劃將通過學校層面的籌劃,試點“生活化跨學科”課程開發,爭取在生活課程開發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3.“生命”:播下熱愛和奮斗的種子
我們深刻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育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黨的二十大提出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解決科學技術的卡脖子問題,強調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說: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這個崇高而神圣的使命促進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支持學生的生命成長,在學生的生命里播下熱愛和奮斗的種子。在物質至上的社會現象中,學校要主動擔負起傳遞、傳播正面的力量,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推動學生志存高遠,熱愛祖國,奮斗擔當,爭取為國家作出貢獻。
基于田野生長的“三園”“三聲”“三生”,其底層的邏輯及關聯著重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學業負擔重不快樂;二是一些老師上課教學不得法學生不快樂;三是以考試為導向的評價方式導致不快樂。
學習本來應該是很快樂的事情,如何緩解消除學生的不快樂呢?那就是從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三園”“三聲”同步發力,“三生”理念顧盼呼應,“三園”“三聲”“三生”的體系化邏輯架構,將有利于師生校園生活的整體和諧。宿遷學院附屬學校必將實現“生態育人”新格局,開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