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遷市宿城區的廣袤鄉村,農家書屋已悄然完成美麗蛻變,成為村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核心載體。它們如星羅棋布的知識燈塔,照亮鄉村角落,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而深厚的文化動能。目前,宿城區114家農家書屋全部實現規范化、智能化運營,成功構建覆蓋全域的“10分鐘文化服務圈”。
線下+線上,精準布局閱讀全矩陣
“我在網上找到了很多西瓜種植的相關書籍。掃碼后,掏出手機隨時隨地能學習西瓜種植技術,真是太棒了。”家住宿城區洋北街道張莊村的西瓜種植戶陳寶成說。
以前,張莊村的農家書屋主要以紙質圖書為主,種類有限,難以滿足村民多樣化的閱讀需求。經過對農家書屋進行“提檔升級”,新增了多項電子設備,不斷滿足群眾多場景、多終端的移動閱讀需求。
近年來,宿城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為抓手,以打造群眾“家門口的高品質公共文化空間”為目標,系統推進農家書屋提質增效。通過實施精品化、特色化、數字化升級戰略,對農家書屋分類管理,在38個“做優類”農家書屋附近,打造距離群眾近的讀書推廣點,以農家書屋為核心,擴展服務半徑,形成以點帶面、一屋多點的協同發展模式。對76個“完善類”農家書屋進行提品升級,指導并督促開展主題豐富的閱讀活動,確保“完善類”農家書屋的有序運營。
不僅如此,宿城區加快數字化建設步伐,大力推廣“江蘇省數字農家書屋”平臺。成功引入喜馬拉雅有聲圖書館(14個A類、1個B類)及咪咕閱讀等優質數字資源,布設掃碼閱讀點萬余處,配備電子閱讀機、自助借還設備超200臺,有效打通鄉村數字閱讀“最后一公里”,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閱讀全矩陣。
閱讀+文旅,打造特色書香新場景
走進宿城區牛角村歡樂田園度假區的阡書屋,仿佛步入一座靜謐而豐盈的知識殿堂。原木色調的書架上,書籍分類科學、陳列有序,涵蓋文學藝術、農業科技、少兒讀物、生活保健等多領域。
市民游客或倚靠階梯座位,或安坐閱讀區,沉浸于書香世界,享受知識與寧靜的美好交融。這里不僅是度假區的文化地標,更是景村共建、資源共享的成功典范,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學習的首選之地。
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傳播書香。宿城區將農家書屋深度嵌入鄉村旅游產業鏈,打造多功能、沉浸式的文旅融合閱讀空間,推出牛角、朱海、田洼等閱讀研學旅游路線,用讀、講、觀、賞、訪、行、研等多元融合的閱讀形態,激發讀者興趣,滿足讀者需求。閱讀和文旅融合,不僅豐富了游客體驗,更激活了鄉村文化活力,探索出一條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活動+品牌,掀起全民閱讀大熱潮
“你現在有多少積分了?”“哎呀,比我多,我今天還要去書屋看看書!”在宿城區埠子鎮蠶桑社區,“農家書屋+愛心銀行”已經成為居民們日常熱議的話題之一。
蠶桑社區農家書屋創新推行“農家書屋+愛心銀行”的積分兌換模式,為群眾發放“閱讀存折”,群眾到農家書屋借書或現場閱讀即可獲取積分,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更是評選“最美閱讀人”的依據。蠶桑社區還依托農家書屋開辦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桑梓課堂”,結合植桑養蠶的社區實際,帶領孩子們到蠶種場摘桑葉喂蠶,接受勞動教育,為社區未成年人的課余時間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娛樂場地,在潛移默化中為他們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近年來,宿城區充分發揮農家書屋文化主陣地作用,以品牌閱讀活動為引擎,打造了一批影響力大、參與度高的閱讀品牌。常態化開展農民讀書節、新時代鄉村閱讀季、“我的書屋?我的夢”農村少年兒童閱讀實踐、“七彩夏日?暑期樂園”、“榜樣指引人生 閱讀照亮未來”等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閱讀推廣和志愿服務,在鄉村持續掀起“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新風尚。
從城市到鄉村,從紙質到數字,書香正以多元形式浸潤整個宿城。農家書屋的全面升級,不僅優化了鄉村閱讀環境,豐富了文化供給,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慧支撐。展望未來,宿城區將繼續加大投入,深化內涵建設,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村民凝心鑄魂的精神家園,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邁向新高地,讓書香伴隨鄉村發展一路前行。(王露露 沈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