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宿城區司法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堅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充分發揮法治對營商環境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著力解決制約和影響營商環境建設的突出問題,為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一是全域布局,制度保障有高度。將加快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納入整體布局,以“營商環境提升年”為抓手,制定各領域專項推動計劃,把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貫穿到執法、司法、守法、普法各個環節。暢通市場主體、行業協會商會對涉企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意見反饋渠道,開展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規范性文件政策清理工作,對10份不符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利于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全部修改、清理到位,從制度層面解決企業痛點難點卡點問題。嚴格督察檢查,在區級法治督察計劃里增設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專項督察,條目式明確督察具體內容,以閉環工作機制推動問題高效、有力解決。
二是規范用權,涉企執法有溫度。制定《宿城區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工作指引》,聚焦涉企執法高頻領域,建立排查清單、責任清單、整改清單,對執法行為進行全流程回溯、全要素檢視。構建涉企執法問題線索收集網絡,建立執法監督與12345政務服務熱線信息共享機制,線上依托區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發布專項整治公告,線下結合“法治體檢”實地走訪企業,累計分析研判2300余條涉企執法問題線索。打好提升行政執法質量三年行動“收官戰”,依托“宿懿查”監管系統,積極推進“掃碼入企”機制,統一制作“企業檢查碼”300余個,聚焦涉企執法高頻領域,確保“一企一碼、亮碼受檢”,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持續擴充場景清單庫,牽頭編制第二批“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檢查場景清單23項,通過整合跨部門監管資源,有效壓降入企檢查頻次18.59%,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落實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收集匯總10個領域自由裁量規則,推動各部門依規合理執法。積極探索包容審慎監管,將“柔性執法”理念貫穿行政執法全過程。2025年以來重點執法部門辦理涉企減輕處罰案件11件,減輕罰款金額約57萬元,辦理不予處罰案件20件,免于處罰約126萬元,實現執法與服務有機結合、公平與效率統籌兼顧。
三是多維延伸,法律服務有廣度。深化“產業鏈+法律服務”效能,針對性制定5大類、20項宿城區法治護企清單,推動“企業法治體檢”與“公共法律服務進園區”深度融合,在運河宿遷港產業園建立“委員律師工作室”,精準對接企業實際需求,提供靶向性法律服務。涉外法治服務效能持續提升,推動律所構建“全球一小時法律服務生態圈”,實現跨境法律服務快速響應;推行線上律師值班制度,聚焦全區重點產業鏈企業,提供跨地域、跨語言、跨文化、跨領域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強化涉外律師人才“引育用”全鏈條建設,目前已有4名律師入選江蘇省涉外律師人才庫,6名律師入選宿遷市涉外律師人才庫,為高質量開展涉外法治服務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1-6月份,已成功助力本地企業勝訴反補貼、海運損失等5件涉外訴訟案件,提供境外合同審核、供應鏈合規審查等專業服務12次。其中,在印度對華珠光顏料反補貼案中,協助企業爭取到全國最低稅率,不僅為企業保住了海外市場,更給轄區外貿企業應對國外關稅壁壘注入了信心、積累了實戰經驗。
四是多元共治,矛盾化解有力度。設立涉企矛盾糾紛調解“綠色通道”,發揮商事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積極作用,促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等“多調聯動”。成立宿城區勞動爭議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聚焦勞資等重點領域,降低涉企糾紛調處化解成本。出臺《宿城區調解專家進村居進企業“雙進”活動工作指引》,創新“前端調解”+“后端援助”,打造“法律服務+糾紛調處”復合型服務模式。今年以來,成功調解涉企案件597起,涉及金額800余萬元,辦理勞動者權益法律援助案件90件,涉及金額約2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