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的暑假課“火熱進行”。然而,“火熱”背后,退費糾紛、合同漏洞、師資爭議、知識產權侵權等問題也逐漸凸顯。近期,為規范藝術培訓市場秩序,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宿城區司法局聯合區文廣旅局,開展“調解+法治體檢”進藝術培訓機構活動,通過“精準把脈+對癥開方”,為轄區藝術培訓行業送上“法治禮包”。
一、糾紛調解“面對面”,化解矛盾在一線
“孩子上了兩節課不想學了,機構卻說要扣5%違約金,這合理嗎?”“老師離職了,機構一直拖著不退課時費,我們該找誰?”這些家長們的困惑與訴求,反映出退費爭議、課時糾紛、師資矛盾等高頻問題的普遍性。宿城區司法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精心組建了由人民調解員、社區法律顧問構成的“調解小組”,主動走進藝術培訓機構,搭建起家長和機構之間溝通的橋梁,以“面對面”的方式,用心傾聽雙方的聲音,憑借專業的法律知識和豐富的調解經驗,為矛盾化解尋找最佳途徑。
在宿城區雙莊街道某藝術培訓機構,調解員遇到一起典型退費糾紛:學員家長因孩子升學計劃調整申請退費,機構卻以“合同約定‘開課后概不退費’”為由拒絕。調解員會同社區法律顧問現場核查合同,指出“‘概不退費’條款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公平原則”,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協議,按未上課時比例退還剩余費用。“原本以為要打官司,沒想到調解員幾句話就解決了!”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家長們對調解工作的認可與感激。
二、法治體檢“把脈開方”,助力機構合規經營
“合同里沒寫清楚課時計算方式,差點惹了大麻煩!”“原來聘用兼職老師也要簽勞動合同,不然可能被罰款!”在宿城區浙富世貿廣場某藝術培訓機構的“法治體檢”現場,機構負責人王校長一邊翻看《法治體檢報告》,一邊感慨。針對藝術培訓機構法律風險高發領域(主體資質、合同管理、勞動用工、知識產權等),宿城區司法局制定《法治體檢清單》,為藝術培訓機構提供“上門體檢”服務。
在體檢中,社區法律顧問發現部分機構存在退費條款模糊(如“特殊情況可退費”但未明確情形)、勞動用工不規范(如兼職教師未簽合同)等問題。“這些問題看似‘小毛病’,卻可能引發大風險。”某社區法律顧問介紹:“之前某機構因未與教師簽訂勞動合同,被投訴后,經過勞動仲裁支付雙倍工資,差額達到1.7萬元”。目前,已出具《法治體檢報告》2份,明確整改建議和法律依據,后續將進一步跟蹤整改措施,從源頭上防范法律風險,讓機構在法治的軌道上穩步發展。
三、普法宣傳“精準滴灌”,營造行業法治氛圍
“如何識別‘黑機構’?”“簽合同要注意哪些條款?”在活動中,普法宣傳同步跟進。宿城區司法局和區文廣旅局通過微信群推送“退費維權指南”“合同簽訂避坑指南”等推文,讓法律知識能夠隨時隨地被獲取。同時,結合“某機構因退費糾紛被處罰”“某工作室因課程抄襲賠償XX萬元”等案例,進行以案釋法,讓抽象的法律條文變得通俗易懂。“以前覺得‘簽合同’就是走形式,現在才知道合同條款直接關系到機構存亡。”某藝術培訓機構負責人劉女士表示,培訓后已對所有合同進行修訂,并新增“退費標準”“師資變更處理”等條款。
下一步,宿城區司法局將建立長效機制,把“調解+法治體檢”進藝術培訓機構的服務延伸至所有校外培訓機構、托管機構,常態化提供法律咨詢、合同審查等服務。通過定期回訪與跟蹤服務,確保各機構有效落實法治整改建議,持續優化行業法治環境,助力校外培訓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