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 | 關于宿城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 | ||
| 索引號 | 016180632/2024-00002 | 分類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劃 ?? 其他 |
| 發布機構 | 宿城區發改局 | 發文日期 | |
| 文號 | 關鍵詞 | ||
| 文件下載 | |||
| 時效 | |||
一、2023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3年,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扛起主城擔當,矢志“三爭三創”,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經濟社會呈現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
(一)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隨著全球經濟進入快速復蘇的軌道,初級產品需求大幅提升,原材料和能源順勢漲價,造成制造業資金流不暢、通貨膨脹、外貿訂單減少等風險。加上房地產市場仍處于修復階段,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商品房銷售情況較去年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回暖跡象不明朗,對產業鏈上下游造成一定的影響。年初制定的18項主要指標中,預計14項指標好于預期,4項指標低于預期。
其中,預計地區生產總值達580億元,同比增長8%,高于預期目標1個百分點;工業投資低于預期目標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8.5%、13%,高于預期1.5、3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17億元,增長22.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萬元、同比增長7.4%左右。
|
序號 |
指標名稱 |
2023年預期目標(%) |
預計完成情況 |
|
1 |
地區生產總值 |
7左右 |
8 |
|
2 |
投資 |
|
|
|
固定資產投資 |
10 |
10 |
|
|
工業投資 |
15 |
11 |
|
|
3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7 |
8.5 |
|
4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
10 |
13 |
|
5 |
主導產業產值 |
18 |
8 |
|
6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 |
34 |
36.5 |
|
7 |
農業產業鏈綜合產值 |
10 |
13.5 |
|
8 |
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
10 |
12.5 |
|
9 |
實際使用外資(億美元) |
1.1 |
1.2 |
|
10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5 |
22.7 |
|
11 |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67.2 |
67.5 |
|
12 |
居民收入 |
|
|
|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與GDP增速保持同步 |
7.4 |
|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與GDP增速保持同步 |
7 |
|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高于GDP增速 |
7.5 |
|
|
13 |
研發投入占GDP比重 |
2.15 |
1.9 |
|
14 |
每萬人口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數 |
1.45 |
1.9 |
|
15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萬人) |
0.8 |
0.85 |
|
16 |
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下降率 |
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
完成任務 |
|
17 |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 |
2.5以內 |
完成任務 |
|
18 |
節能減排和大氣、水環境質量、耕地保有量、糧食產量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
||
(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
1. 調結構促轉型,產業發展提檔升級。一是現代農業融合發展。農文旅融合加速農業轉型升級,唐圩三產融合產業園、中揚鎮“霸王蟹”養殖示范產業園一期等重大項目全面建成,首屆百萬大魚挑戰賽、九九龍舟邀請賽、鄉村文旅創業賽反響熱烈。牛角村歡樂田園度假村開門迎客、朱海休閑運動小鎮一期建成試運營,蝴蝶蘭大世界等2個項目入選省級鄉村旅游業態創新示范項目。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全市唯一。農業生產形勢向好。全區糧食生產呈現面積、單產、總產和效益“四增”趨勢,糧食播種面積79.2萬畝,糧食總產量36.3萬噸。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獲評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龍河鎮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陳集鎮入圍創建名單。全市鄉村振興觀摩實現“五連冠”。二是工業發展平穩前行。聚焦工業百強區創建,加快構建“3+4”現代產業體系,全力做大工業經濟總量,預計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50億元,同比增長13%。紡織服裝百億級產業領航發展,激光裝備產業獲評全省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成功入選綠色建材產業鏈承載縣區,四大先導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產值保持40%以上高速增長。圓滿打好“5321”收官戰,全年新增規上企業43家,開票超億元企業12家,規上企業、開票超億元企業分別達到264家、60家,聯合水務登陸A股主板、華工激光創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永年激光、先河激光2項產品獲評江蘇省首臺(套)重大裝備。“智轉數改綠提”行動有力,創成省級智能車間4個,綠色工廠2個,新增三星級以上上云企業90戶,全區規上企業“智改數轉”覆蓋率達85%。三是服務業發展穩中向好。錨定“最具特色的中心城市”目標,全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登高提質三年行動,大力實施“97656”工程,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70億元,增長8%;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34家,全市最多。成功舉辦四屆宿城區繁榮城市經濟推介會,累計簽約項目101個、協議投資總額近250億元;先后舉辦“嗨在宿遷”等系列活動200余場,精準投放消費券4000萬元,累計撬動消費30億元。推進服務業示范引領行動,運河宿遷港產業園現代物流集聚區順利通過“331”工程綜合評價,宿遷傳化公路港物流園獲批2023年省級重點物流基地,江蘇吉龍運動休閑用品有限公司和五得利集團宿遷面粉有限公司被認定為第三批省級兩業融合試點。
2. 強招商優載體,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一是招商引資精準發力。以“3+4+X”產業體系和15條產業鏈為戰略核心,推行區領導拜訪與招商會簽約相結合的新模式,打造手段多樣、實效明顯的立體化招商格局。今年以來,全區各招商主體單位,累計外出4449天,拜訪企業5665家次,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3.34%、28.14%;共組織招商推介會、集中簽約會活動22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50個,計劃投資額1123.7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55個,占比36.7%,50億元以上項目7個,招大引強成績顯著。二是創新機制推進項目。實施“365全生命周期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行動,嚴格落實區領導掛鉤服務機制,強力推進產業項目早開工建設、早投產達效。全年通過市認定億元以上新開工、新竣工項目分別達55個、56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分別達11個、10個。凱盛新材料、潤澤新材料等2個百億級項目全速建設,廣偉科技、江松科技實現“拿地即開工、入園即生產”,50億級新瑞邦科技實現當年簽約、當年投產,不斷刷新項目建設“宿城速度”。加大重大產業項目前期論證和研判力度,科學排定2024年區級重大產業項目138個,計劃總投資1662.48億元,年度投資626.62億元。三是載體建設取得新進展。開發區激光會展中心、裝備研究中心快速推進,激光產業園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運河宿遷港產業園完成4.5萬平方米廠房改造和3平方公里拓園搬遷,承載力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綠港研究院為龍頭,布局關鍵公共服務平臺,研發和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龍河鎮機電裝備產業園有序建設,園區能級進一步提升。
3. 簡政務優環境,發展潛力持續釋放。一是政務服務更加高效。在全市率先探索跨市域“一照多址”、跨市域企業遷移“一次辦”,實現企業分支機構“集中辦”。今年以來,全區新設立企業3904戶,同比增長5.23%。辦理企業投資核準、備案類項目515個,推廣“網上中介服務超市”系統應用,引導203家中介服務機構入駐省級中介服務平臺,線上發布項目公告226個,完成線上評審案例43個。歸集法人和自然人電子證照種類144種,涉及24個部門,共計27萬余條數據。建設“政務曉屋”云座席項目,首期按需布點市區政務服務大廳、工業園區、偏遠鄉鎮等10個點位,打造政務服務“云大廳”。二是創新發展動能不斷增強。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累計為企業爭取各類科技創新政策扶持資金6000余萬元。承辦省科技成果“進園入縣”暨農業科技企業金融服務直通車(宿遷)專場對接會。江蘇先進光源技術研究院首個孵化項目星控激光落地。市級以上研發機構達170家,其中省級研發機構30家,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70%,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上高企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96.34%。三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圍繞營商環境創新評價8類認定標準,積極推進32個創新事項。梳理省級以上改革創新成果22個,其中探索“信易批”服務獲評全國“信易+”應用典型案例,幸福河湖建設、商事制度改革和科技企業孵化器運行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搭建科創服務平臺助力產業發展獲省科協創新創優項目,通元破產案件被省高院評為十大破產典型案例。
4.固成果促增收,生態底色更加鮮明。一是推進黃河廊道建設走深走實。圍繞“綠色水美生態廊道、富民增收經濟廊道、城鄉一體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四個廊道”建設目標,強力推進黃河廊道49個重點項目建設,著力展現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宿城圖景”。二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持續增長。深入開展“頭雁競飛”“雙百計劃”等強村行動,持續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全區141個涉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村均超90萬元、同比增長12%。三是發放全市首筆“VEP林業碳匯貸”。聚焦綠色發展,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將碳匯質押作為增信手段,推動興業銀行向眾安集團發放全市首筆“VEP林業碳匯貸”500萬元,有效盤活企業的“綠色資產”,打通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綠色通道”。
5.出實招辦實事,民生福祉不斷增進。一是“學在宿城”教育品牌更響更亮。新改擴建學校9所,四星級高中達線率增長10.6%,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達標率超81%、全市第一。新認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37所,普惠園覆蓋率達95.8%。獲批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等3個國家級改革試點項目。二是醫療服務顯著提升。持續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和醫保便民藥店,實現全覆蓋。龍河人民醫院、洋北醫院等4家單位獲評省優秀老年友善醫療機構,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國省復審測評。三是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建立宿城—吳中返鄉創業紅誼會,支持和鼓勵更多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將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納入公共就業服務范圍。持續作響“春風行動”品牌,舉辦線上、線下各類招聘會98場,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6萬余個。發放就業補助資金370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8500余人。四是社會治理精細高效。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向好,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5.4%、11.1%,未發生較大及以上或造成較大社會影響事故。社會大局平安穩定,鎮、村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工作站)實現全覆蓋,網格化工作滿意度達98.8%,全區物業領域網格投訴數量同比下降9.6%,處置滿意率超95%。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投資意愿不強,經濟新增長點不足;科技創新動能有待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面臨較大壓力;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資源與群眾期盼仍有一定差距,等等。對此,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二、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
對于約束性指標主要以完成省、市目標任務為主,對于預期性指標主要考慮“一個突出、三個把握”:一個突出:突出“三爭三創”的目標導向。全力扛起主城擔當,在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加快回升向好的基礎上,力爭在總量上跨越趕超、持續進位,在質態上優化升級、不斷提升,推動更多領域工作實現更大突破。三個把握:一是把握與“十四五”規劃的有機銜接。圍繞“十四五”規劃目標,測算明年指標任務,適當留有余地和空間,確保以年度目標的高質量完成,推動“十四五”規劃目標落細落實、落地見效。二是把握與市考指標、列統指標的內在聯系。做足提前量、打好主動仗,同時對照市對區高質量考核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列統指標,統籌考慮、細化分解,科學排定年度目標,推動市對區高質量考核爭先進位。三是把握今年指標任務的預計完成情況,認真分析研判,摸清基礎現狀,認清問題短板,在現有基礎上適當調整明年預期指標,體現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
初步按照省定2023年經濟指標體系框架,參照宿遷2024年主要經濟指標體系,結合宿城實際,形成19項主要指標,后期根據變化動態調整。具體如下:
|
指標名稱 |
2024年預期目標 |
|
1、地區生產總值(%) |
7.5 |
|
2、投資 |
|
|
固定資產投資 |
8 |
|
工業投資 |
14 |
|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7 |
|
4、實際使用外資(億美元) |
1.2 |
|
5、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
11.5 |
|
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2 |
|
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
13 |
|
8、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7 |
|
9、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 |
20 |
|
10、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67.9 |
|
11、主導產業產值(%) |
18 |
|
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戶) |
290 |
|
13、農業產業鏈綜合產值(%) |
13.5 |
|
14、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1.95 |
|
15、每萬人口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數(件) |
2.15 |
|
16、居民收入 |
|
|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與GDP增速保持同步 |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與GDP增速保持同步 |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高于GDP增速 |
|
17、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下降率 |
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
|
1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 |
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
|
19、節能減排、大氣與水環境質量、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完成省、市下達目標任務 |
|
三、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措施
2024年是全面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之年,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工作基調,堅定信心、開拓奮進,真抓實干、敢做善為,聚焦“三爭三創”奮斗目標,全力鞏固經濟回穩基礎,促進經濟回穩上升,保持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力。重點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加大項目引建力度,不斷夯實有效投資。一是聚焦招商引資提質增效。堅持把招商作為第一工序,升級構建“16728+N”招商工作新體系,加強招商資源數據庫、產業鏈圖譜、招商熱力圖“一庫一譜一圖”研究應用,持續提升基金招商、駐點招商、公司招商等成效,突破一批高科技、高稅收、高產出的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110個,其中百億級項目2個、50億元以上項目4個、10億元以上項目30個。推動“雙招雙引”融合,依托宿城激光裝備大會品牌優勢,組織區駐外招商局、產業招商局一體化推進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工作,加快引進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和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全年開展各類招商活動15場以上。二是強化項目報驗推進。堅持把重大項目擺在第一位置,不斷完善推進機制,壓緊壓實“三級六員”責任,倒排項目推進計劃,強化關鍵節點管控,全程督導,全力推動喬那科數控、樂凱光學膜等項目早開工,加快樂凱新材料、萊柯睿博等項目竣工投產。確保全年完成10億元以上開竣工項目分別不少于12個、10個,新竣工項目完成投資超230億元。三是加快項目載體建設。把園區作為第一陣地,強化“畝均論英雄”,深入推動各類園區提檔升級、集約節約。全力推動宿城經濟開發區立足激光光電、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集聚高地,加快向科技創新先導區、產城融合示范區轉型,確保明年落戶50億級、百億級項目分別不少于3個、1個。推動運河宿遷港產業園向“美”向“強”發展,加快推進“港產人”融合,確保明年落戶50億元以上項目2個以上;吳宿工業園向“優”向“特”邁進,聚力爭創省共建園區高質量園區發展新模式試點;各鎮園區向“專”向“精”進軍,全面對標龍河、埠子工業園,在錯位發展、比學趕超中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塊狀經濟”,加快構建宿城開發區和運河宿遷港產業園“雙輪驅動”、各鎮園區“多極支撐”的發展格局。
(二)加快轉型升級進度,開創工業強區新局面。一是提升產業鏈條集聚力。大力實施百億產業集聚培育行動,年內15條重點產業鏈實現產值超360億元。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升級,紡織服裝向潮牌服飾、高端成衣等鏈條延伸,綠色建材做大做強裝配式建筑材料,激光光電加快融入全省工業母機產業發展布局,年內三個主導產業產值分別達到130億元、90億元、65億元。加速推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醫藥健康四大先導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年內產值增長20%以上。前瞻部署儲能與氫能、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搶占新一輪產業風口與技術變革先機。二是持續推動“智改數轉綠提”行動。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智能制造進園區、進集群、進產業鏈,力爭全年建成省級智能車間(工廠)不少于2個,建成市級智能車間10個以上。引導重點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協同采購、協同制造等應用,加快推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和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培育市級以上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2戶以上,新增通過貫標企業3個以上,新增星級上云企業30戶以上。三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圍繞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據要素驅動業、數字化效率提升業5大領域,打造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微電子產業園、宿遷市大運河數字科創產業園、數創空間4大平臺,年內新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限上)企業50家以上。
(三)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不斷提升城市首位度。以《宿城區現代服務業登高提質三年行動方案》為引領,進一步推動全區現代服務業規模擴大,品質提升,特色彰顯。一是生產性服務業提質增效。加快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積極打造以運河宿遷港物流園為核心的區域性綜合型物流園區,加快推進蘭博物流園等一批具有物流全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的項目落地。確保年內省級以上物流園區達到3家,新增大型物流平臺4個。著力打造宿遷金融集聚區。積極培育金融科技、保險、投資基金、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金融新業態新模式。圍繞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發展方向,加大項目招引力度,爭取引進一批龍頭型、基地型、旗艦型現代服務業項目,遴選投資強度大、產業層次高、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列入省、市服務業重點項目庫。二是生活性服務業提檔升級。持續關注新盛街、黌學街、金樽坊酒街、牛角淹鄉村旅游度假區等高品位節點業態更迭情況,加快推進融入“一水一城一都多節點”的夜間經濟帶,鼓勵金鷹、寶龍等古黃河濱水商業點質態提升,打造高品位、多特色消費場所。加快引進國內外品牌首店、旗艦店、體驗店,年內更新并引進40個以上。力爭年內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60億元,增長8%以上;新增年銷售額50億元以上批發企業1家,新增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零售企業1家。三是新興服務業持續壯大。積極發展“互聯網+服務業”,在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研發設計、電子商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等重點領域,支持平臺企業技術創新。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直播電商,培育增長新動能。加快推進司順跨境電商等15個項目建設,年內電商銷售額增長15%以上。
(四)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激發政務服務活力。一是深入推進“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立足自身優勢,結合區域特色,明確改革創新出圈的主攻方向,不斷改進經驗總結和宣傳推廣方式方法,注重挖掘和提煉改革亮點“小切口”,把亮點“小切口”培養成改革“大經驗”,提高宣傳推廣的精準性、實效性。力爭在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平臺載體、農業農村、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取得更多原創性突破,獲得更多國家級和省級試點示范、表彰榮譽,為宿城高質量發展跨越趕超注入強大動能,為全市全省現代化建設提供“宿城參考”。二是提升審批服務水平。積極推行政務服務標準辦、一次辦、就近辦、智慧辦“四辦”模式,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務”。聚焦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對生產經營許可事項實施“證照分離”改革,大力推行“一業一證”、企業開辦“一件事一次辦”和“信用承諾+容缺受理”等機制,實現準入即準營,打造方便快捷舒心辦事環境。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民營經濟滿意度、行業協會商會滿意度、政務服務滿意度為落腳點,謀劃惠企便企助企措施,強化政企溝通交流,落細落實減稅降費和惠企紓困政策。全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加快形成企業敢闖、外企敢投的生動局面。
(五)加強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美麗宜居新宿城。一是統籌推進“可愛城市”創建。深入落實“可愛宿遷”城市建設管理行動要求,聚焦“五大示范單元”建設,年內編排不少于30個項目,促進城市發展向功能完善、品質提高、內涵提升轉變。扎實開展城市管理提升年“八大行動”,進一步深化城市治理樣板區創建工作。二是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鄉村建設“九個一”工程為抓手,全面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確保年內創成宜居宜業和美鎮村4個以上。大力開展“頭雁競飛”“雙百計劃”振興村集體經濟等強村行動,引導村居因地制宜,通過村村抱團、村企聯建、村社聯合等方式,培育發展村級產業,拓展集體增收渠道,全力補齊收入短板,力爭涉農村居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50萬元以上。三是扎實開展污染防治。圍繞PM2.5減降、空氣質量優良率提升,統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圍繞“近距離微環境治理、中距離工業源提質、遠距離高架源穩定排放、全區域露天禁燒、重污染天氣應對”五項重點,推動全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充分用好“治水”駐場服務,抓好城鄉污水治理,確保國省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優Ⅲ水體比例保持100%。
(六)持續改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指數。一是扎實辦好民生實事。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加快實施“六提”98項民生實事項目,強化項目全周期管理服務,推動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二是提高群眾收入水平。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縱深推進“樂業宿城”“創贏宿城”富民工程,用活“1+4+N”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大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和低收入困難群體的就業幫扶力度,健全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全年開展各類招聘100場次以上,新增城鎮就業不少于6000人。三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1+N”集團化辦學模式,年內新建、改擴建蔡集中小學、龍河中小學等學校12所,新增學位1.2萬個;加快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年內港區人民醫院投入使用,持續開展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建設,確保建成甲級衛生室3家,爭創江蘇省健康縣(區);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年內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率不低于98%,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個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不低于85%,接受上門服務的居家老年人數占比達到14%,爭創省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創新示范區。四是平安穩定社會大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開展信訪問題源頭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大力實施“精網微格”工程,全力爭創全國信訪工作示范區。放大“黨建引領+物業賦能+綜合執法”等治理模式品牌效應,加快建設“一網共治”城市治理智慧平臺,推動加快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實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持續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深入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隱患,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確保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完成市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