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 | 關于宿城區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 ||
| 索引號 | 016180632/2020-00065 | 分類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劃 ?? 報告 |
| 發布機構 | 宿城區發改局 | 發文日期 | |
| 文號 | 關鍵詞 | ||
| 文件下載 | |||
| 時效 | |||
一、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沖擊,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全區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按照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緊緊圍繞高質量建設“強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城的目標,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區經濟社會呈現加快恢復的良好態勢。
一是經濟運行穩步復蘇。上半年,全區始終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在全市率先出臺宿城“惠企15條”,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正增長。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19億元,同比增長1.6%,較一季度回升4.7個百分點;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66億元,同比增長3.4%,稅收占比83.8%,增速三縣兩區第二;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68億元,同比增長4%;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2%,增速三縣兩區第一;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回正,同比增長2.1%;實現進出口總額2.95億美元、同比增長38.3%,增速三縣兩區第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1.3元,同比增長3.5%;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1%,嚴格控制在2%以內。
二是工業經濟轉型加快。上半年,全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91.7億元,同比增長5.2%,“2+1”主導產業總產值由一季度下降29.9%轉為增長0.3%。深入實施“521”培育工程。完成兼并重組企業7個,實施千企千萬技術改造項目65個,完成竣工項目20個;金藍鵲服飾完成股改,金鼎木業、龍鴿麥粉、正祥新材料3家企業在省股交中心價值版成功掛牌;審核推薦神龍家紡上報省四星級上云企業,艾尼爾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認定。科技合作不斷深化。沃綠寶進入科技部“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公示名單,中江種業項目進入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公示名單,新引進中國礦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動幫助企業對接高校院所,共引進高層次人才16人,其中15人成功申報省“雙創計劃”科技副總項目,申報數量較去年增加6個。
三是項目引建火熱推進。上半年,創新“云招商”“屏對屏”等招商方式,成功舉辦東莞、蘇州等招商活動8場,共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69個、計劃總投資41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2.7%、67.3%,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30個、同比增長114%。深入落實“1+2”推進機制,開展新一輪“五比競賽”活動,統籌協調保進度,壓實責任嚴督查,強化措施穩增長。實施區級重大產業項目112個和民生實事項目100個,舉辦省、市、區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3次。“四新項目”建設穩步推進,上半年通過市認定新開工項目29個,計劃總投資179.1億元、完成年度任務的81.4%,完成率三縣兩區第一;認定新竣工項目24個,完成投資39.3億元、同比增長54.1%。恒力(宿遷)產業園一期全面開工、通過市百億元項目開工認定,激光智造小鎮加速器主體封頂,牛仔服裝產業園、歐洲科技園啟動建設。
四是城鄉建設持續發力。創新開展繁榮城市經濟“1268”行動,全面打造經濟發展新亮點,創新經濟新業態。上半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36.15億元,同比增長2.1%;33個列市服務業重點項目實際完成投資75.8億元,總投資30億元的吾悅廣場、總投資20億元的紅星天鉑購物廣場全速推進。深入推進鄉村振興。上半年,全區新增生態高效農業1.59萬畝,“陳集葡萄”“埠子蠶繭”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新增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5個、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建新型農業設施35萬平方米,在上半年全市鄉村振興觀摩評比中榮獲第一名。聚力聚焦農房改善。全面啟動朱李花園等11個項目建設,親親家園等7個結轉續建項目交付使用,唐圩新型農村社區等3個項目創成省級示范,耿車劉圩、龍河董王等2個村居獲評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農房改善工作獲省績效評價優秀獎。
五是民計民生切實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千方百計促就業穩就業,組織招聘會40場次,累計開展就業培訓4508人次;為1240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資金443.8萬元,248家企業發放應急穩崗返還資金685萬元;完成全區3606家企業的劃型工作,減免三項保險費用共計1.14億元。著力提升基本醫保統籌水平,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龍河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建設穩步推進,主體工程順利通過驗收。傾力打造“學在宿城”教育品牌。學前教育加快發展,普惠園覆蓋率完成57.6%,創建省優質園2所、市優質園2所;項里學校、太湖路小學、蔡集鎮小學分校和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南校區順利投入使用;成功與上海交大教育集團達成合作辦學協議,宿城新區實驗小學掛牌成立上海交大教育集團宿遷上交南洋學校;羅圩鄉學子王雅迪勇奪2020年省高考文科狀元,是宿遷建市以來第一位省狀元。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PM2.5年均濃度為48μg/m3,同比下降7.7%;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67.6%,同比上升8.5%;疏通雨污水管道約70公里,城市建成區內5條河流已基本消除黑臭。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部分經濟指標受疫情沖擊較大。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低于目標5.4、16.7、5.2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同比下降20%。二是重特大項目儲備不足。截至目前,10億元以上新簽約、新開工項目均認定3個,在三縣兩區中排名末位;經市認定10億元以上新竣工項目個數仍沒有實現突破,是三縣兩區中唯一沒有10億元以上竣工項目的縣區。三是財政收支矛盾加大。受疫情沖擊,上半年餐飲娛樂業受影響最大,入庫稅收同比下降39.17%;入庫稅收50強工業企業中,近40%的企業稅收負增長。在“六穩”“六保”支出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財政收支矛盾進一步加大。四是教育、醫療仍無法滿足群眾期盼。優質教育資源特別是優秀教師資源相對短缺,“入學難”的問題基本解決,但“上好學”的需求無法滿足;公辦醫療發展滯后,區域醫療衛生服務中心人才缺口較大,全區醫療機構管理水平、核酸檢測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此,我們將緊扣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不折不扣抓好全年各項工作落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重點
(一)完善疾病預防體系,抓好疫情常態防控。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舉措,不斷健全優化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及早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預案。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運行機制,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落實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實施方案、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加強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對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對全區發熱門診患者、新入院患者及陪護人員、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等全部進行核酸檢測。加快推進區域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在確保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緊抓工期,嚴格按照時間節點推進工作,確保四季度投入使用。
(二)聚焦重大項目建設,全力擴大有效投資。以2020中國宿遷綠色產業洽談會為契機,加大龍頭型、旗艦型、基地型和強鏈補鏈、關鍵配套項目的企業招引力度,確保下半年再引進10億元以上、50億元以上項目分別達10個、4個。深入落實“項目建設提速提質年”活動,聚焦“四大項目”主戰場,確保恒力(宿遷)產業園一期12月底投產達效,中電建江蘇激光智造項目加速器年內投入使用,潤昌紡織、中歐工業自動化項目一期建成投產。嚴格落實“1+2”推進機制,深入開展“五比競賽”活動,全力推進35個列省、列市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年內楚鼎智能制造、寶尊科技、德亞新材料等項目全面竣工,確保全年通過市驗收新開工項目70個以上,新竣工項目50個以上,其中10億元以上竣工項目不低于6個。同時,統籌做好竣工項目入庫管理工作,確保投資匹配度不低于70%。
(三)激發產業轉型動能,推動三產融合發展。高規格舉辦宿城區繁榮城市經濟推介會,推動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促進一批生活性服務業品牌化、連鎖化,招商一批總部經濟項目。深入實施繁榮城市經濟“1268”行動,全年新增服務業稅收1億元,新增市級服務業集聚區2家以上,新增規模(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30個,爭創國家3A級物流企業2家以上。全力打好“521”工程收官戰,加快蘇升智能資產并購等6個項目重組步伐,確保年內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0家以上,完成技改投資超千萬元企業65戶以上,新增掛牌企業5家以上。全速推進科技綜合體、產業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平臺建設,組織2家以上企業申報省研發平臺,12家以上企業創建市級重點實驗室、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爭實現市級以上研發機構建有率達60%以上。加快農業提質發展,年內新增高效品種面積2.5萬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1萬畝以上。加強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培育示范家庭農場30個以上、示范合作社3家。強化品牌發展意識,年內新增有機食品1個、綠色食品10個。
(四)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共建共享全面小康。全速推進100項民生實事項目建設,確保年內八一路小學、南師附中宿遷分校黃海路校區主體工程完工,龍河區域醫療衛生中心投入運營,康堡城市之家、鳳巢農產品智慧廣場建成使用。加快幼教優質發展,加大省、市優質園創建力度,力爭完成省優質園5所、市優質園2所的創建任務。深入推進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程建設,確保年底前11個新建項目全部封頂、7個續建項目交付使用,搬遷群眾7200戶以上。完善公共文旅服務體系。加強鄉鎮文化藝術中心、文化站建設,建成“設施成網、資源共享、服務聯動”特色鮮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圍繞全面小康“一個不少、一戶不落”目標,確保8.06萬建檔立卡戶和48個經濟薄弱村高質量脫貧,順利通過考核驗收,與省、市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