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打造“學在宿城”教育品牌,促進教育教學事業可持續發展,特制定三年發展規劃。
第一部分 學校基本情況
一、學校概況
我校始建于1958年,位于耿車鎮徐淮路154號。校園占地面積29648㎡,建筑面積9909㎡,擁有教學樓2幢,實驗樓1幢,宿舍樓2幢,餐廳1幢。現有1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98人,教職工64人,其中,正高級教師1人,副高級教師26人,市區級骨干教師16人。學校先后被評為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省綠色學校、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市基礎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等。
二、學校優勢
1.辦學思想和辦學目標明確,個體與學校共同發展已成共識。
2.領導班子善于管理、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執行有力。
3.教職工愛崗敬業,勤奮工作,團結合作,樂于奉獻。
4.辦學條件比較完善,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
三、問題與困難
1.生源質量基礎較弱。
2.師資隊伍老齡化,存在結構、學科性缺編,教科研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
3.家教合作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4.部分辦學條件設施未達規定標準。
第二部分 辦學理念與目標任務
一、辦學理念:
關心呵護每一名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二、辦學目標:
堅持“目標引領、重點突破、質量提升、特色發展”的思路,實現學校向特色化、精品化的農村一流初中轉型,把學校建設為“和諧校園、幸福家園、成長樂園”。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做好學校意識形態管控工作和師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團活動。
2.規范辦學、依法治校。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法律法規,堅持依法辦學、依法治校,切實保障廣大教師的合法權益和學生的受教育權利。規范招生,均衡編班,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不亂收費。
3.保障師生安全,確保零事故。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在教學中適當增加防溺水、防欺凌、防性侵、防范針對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等內容。邀請法治副校長開設講座,引導學生明確法律底線。加強交通安全教育,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輔導室建設。推進師生包保、談心談話制度,教師每學期入戶家訪率不低于60%。
4.貫徹落實“六項管理”工作。加強作業、手機、睡眠、讀物、體質健康及考試管理,嚴控作業總量,保證學生每天睡眠不低于9小時,嚴禁手機進校園進課堂,控制教輔種類,規范圖書審查制度,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考試成績以等級制來呈現,且不得以考試成績來排名。
5.推進精致管理,構建特色品牌。實施分級管理,逐級負責制,實行科室領導下的年級組負責制。提升學校文化品位,打造品牌學校,凸顯楹聯、體藝辦學特色,2025年創建國家級楹聯教育基地。
(二)“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
6.堅持德育為先,改進德育工作。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具有一定人文修養和較強社會適應能力的合格中學生,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學生德育協作培養機制。
建立年級組德育研訓模式,其中,七年級側重于“知禮、重信”教育;八年級側重于“誠信、守法”教育;九年級側重于“孝心、責任”教育。
7.加強和改進智育、體育和美育工作。開足開齊課程,引導學生閱讀,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實踐能力,到2025年,中考綜合素質優秀率不低于8%,及格率不低于50%。
落實每天“兩操”和體育家庭作業制度,每天體育鍛煉不低于1小時。組織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每學年不少于1次。到2025年,每位學生掌握不少于2項體育技能和1項藝術技能,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不低于50%,合格率不低于95%。家校協作開展學生近視、肥胖綜合防控,近視率、肥胖率逐年下降。
8.加強和改進勞動教育工作。弘揚勞動精神,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與施教區內宿城經濟開發區激光小鎮產業園、新華居委會再生資源產業園、紅衛村花卉產業園合作打造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024年建成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025年申報宿城區勞動特色學校。
(三)穩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9.深化“三學”課堂教學改革。以“三學”課堂教學改革為契機,不斷探究課堂教學新樣態,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少講讓學,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創新意識,每節課教學目標達成率不低于學生數的80%。以七、八年級數學學科為試點,推行“導學案”教學形式。每學期舉辦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在學習、競爭中穩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0.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完善教學質量動態評價辦法和激勵機制,構建并實驗符合新課標理念的中考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形成“進步比領先優秀”的理念。把學生及其家長滿意度、音體美學業水平、計算機操作能力等納入考核范圍。
11.堅持科研興校戰略。倡導校本研修,完善以“理論學習、集體備課、主題教育、反思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研究活動,培養教師科研意識。參與集團學校教學交流研討,充分利用“名師空中課堂”、“城鄉互動課堂”等網絡便利,引進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升學校內涵建設項目,2024年申報“農村初中英語口語課程建設”省級項目。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撰寫研究論文,三年累計獲省級獎項論文不低于15篇、市級不低于20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不低于10篇;省級在研或結題課題不少于2個,市級不少于3個。
12.進一步實施分層教學。實施“幫教助學”、跟蹤分析制度,實施“扶智工程”和“分層作業”,把作業設計為“俯首皆拾”(A)、“伸手摘桃”(B)、“勇攀高峰”(C)三個層次,讓所有學生“有的吃”,學優生“吃得飽”。采用三年一貫、分年實施策略,七年級重培養學習習慣,八年級重均衡發展,九年級重抓兩頭促中間。
13.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和水平。嚴格執行“5+2”模式,每周5天、每天2小時進行課后服務,作業盡量在校完成,控制家庭作業總量。每周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
(四)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14.培養骨干人才,優化隊伍結構。實施名師、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制定教師三年發展規劃。實施“青藍工程”,搭建各種平臺促進青年教師成長。推進全員聘任制和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精選一批教師到區內名校學教,補齊本校學科教師短板。到2025年,新增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2人,區級名教師1人。
15.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和業務培訓。建立健全校長、班主任、教師培訓體系,充分發揮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名師工作室和國家級、省級送培計劃等載體作用,切實加強名優教師培訓力度。校本培訓和網絡培訓相結合,每年培訓不少于90學時。
16.打造專業化的班主任團隊。收集匯總資深班主任的工作經驗,規范班主任工作常規。以開展“班主任論壇”活動為契機,形成班主任研討主題系列。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激勵機制,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三年新增區名班主任1人、優秀班主任2人。
17.全面實施教師評價改革。落實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和負面清單制,完善教師個人師德檔案,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完善《耿車初中教師評價改革方案》,構建多勞多得、科學評判的考核機制。將教師評價考核結果運用到績效工資、年度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評先等方面,以改革促發展。
(五)改善辦學條件和信息化水平
18.推進校舍和教育教學裝備建設。積極申請“改薄”資金,改擴建廁所3個,增加蹲位40-50個,新建學生浴室2個,擬新建多功能綜合樓1幢,改建勞動教室、史地教室各1間,重新修繕塑膠跑道。更換校園廣播系統1套,添置周界報警器1套,新增圖書10000冊,更換微機室學生電腦50臺,更換班級多媒體15套。
19.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升級網絡帶寬至1000M,接通班級及專用教室網絡,實現“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常態化應用。2023年實現“三個課堂”按需應用,創建為省級智慧校園,2024年實現“學在宿城”智慧教育云平臺應用,2025年實現AI智慧課堂應用。積極參與“宿城E課堂”活動和“智慧教育應用”專項教師培訓,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教學的能力顯著提升。
第三部分 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集體建設
推進落實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敢擔當的干部隊伍。加強教育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學習培訓,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政治執行力。壓實領導責任,落實“一崗雙責”,制定校紀校規,規范管理教職工的教育教學行為。
二、促進教師全面發展
(一)構建四個平臺
1.網絡平臺。著力建設基于網絡的教師發展平臺,建設“名師工作室”、資源庫、“三個課堂”、“學在宿城”智慧教育云平臺等,促進教師之間互動交流、經驗共享。
2.展示平臺。積極實施教師培養工程,做好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評選工作。積極開展各種業務技能競賽,為廣大教師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
3.交流平臺。邀請名師大家跟進指導,組織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到區內外名校考察、學習。
4.科研平臺。構建校本研究共同體,建設學習型、研究型教研組。強化研究力度,挖掘研究深度,提高研究效度。繼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構建高效、生態課堂。
(二)優化教師素質的三個結構
1.知識結構。教師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有較廣闊的學術視野視野,有吸引學生的書卷氣。
2.能力結構。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學生管理、學科德育、課程設計開發等各類教育教學能力。
3.品格結構。努力促使教師具備良好的職業心態、個人品格和專業理論意識。
第四部分 組織保障
一、制度保障。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實施獎懲機制,重大事項實行“三重一大”制和一票否決制。
二、經費保障。力爭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逐步完成各項設施設備的配套。
三、組織保障。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由黨、政、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參與的領導小組,領導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四、監督保障
每年對發展規劃實施的成效進行自評,向教代會通報,并根據意見調整和修改規劃。邀請責任督學、教育專家,鼓勵學生及其家長監督年度目標完成情況。
宿城區耿車初級中學三年發展規劃任務表
|
項目 |
2022—2023年 |
2023—2024年 |
2024—2025年 |
|
校園建設 |
1.實施校園雨污水管網改造工程; 2.實施教學樓、實驗樓、男生宿舍樓屋面防水維修工程。 3.實施食堂升級改造工程; 4.改建綠地500㎡,改造停車場3處。 |
1.改造運動場及跑道; 2.改建男女生宿舍院墻150米; 3.新建2個學生浴室; 4.改建勞動、史地教室。 |
1.對校內健身器材進行升級改造; 2.新建一幢綜合樓1200㎡; 3.打造精品立體化綠地2處; 4.新建廁所150㎡。 |
|
教師隊伍 |
1.制定個人發展三年計劃; 2.實施“青藍工程”,師徒結對5對; 3.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無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現象; 4.區級綜合表彰或單項表彰3人次,市級2人次; 5.培養區級骨干教師2人,骨干教師每百名學生不低于1.5人; 6.教師綜合滿意度不低于85%。 |
1.加強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 2.體藝專任教師的師生比達到1:150; 3.區級綜合表彰或單項表彰3人次,市級2人次; 4.培養區級骨干教師1人,市級1人,區名班主任1人,骨干教師每百名學生不低于2人; 5.教師綜合滿意度不低于90%; 6.培養2-3人開設區級專題講座。 |
1.規范師德師風建設,無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現象; 2.配齊理化、地理、美術等專業教師,引進2-3名高學歷年輕教師; 3.體藝專任教師的師生比達到1:100; 4.區級綜合表彰或單項表彰2人次,市級1人次; 5.培養區骨干教師1人,市級1人,區名教師1人;骨干教師每百名學生不低于2.5人; 6.教師綜合滿意度不低于93%。 |
|
質量評價 |
1.積極探索各學科評價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評價體系; 2.義務教育標準化監測達標率≥90%,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及格率≥85%,中考綜合素質優秀率≥6%、及格率≥40%; 3.中考綜合素質全區排名不低于第8名,所有學科不低于全市110名。 |
1.樹立“尊嚴比金錢重要,進步比領先優秀”的理念,音體美學業水平、計算機操作能力等納入考核范圍; 2.義務教育標準化監測達標率≥92%,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及格率≥90%,中考綜合素質優秀率≥7%、及格率≥45%; 3.中考綜合素質全區排名不低于第8名,所有學科不低于全市105名。 |
1.管理高效協調,學風濃郁純正,教風高雅先進,校風昂揚奮進,科研成果豐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教師評價中的占比; 2.義務教育標準化監測達標率≥95%,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及格率≥95%,中考綜合素質優秀率≥8%、及格率≥50%; 3.中考綜合素質全區排名不低于第7名,所有學科不低于全市100名。 |
|
教育教學 |
1.申報及開展省級智慧校園建設工作; 2.探索“三學”課堂教學改革,少講讓學,力爭形成“教師特長發展、學科特色發展、學生全面發展”新格局; 3.開展青年教師教學大比武活動; 4.啟動名師培養工程; 5.出臺《耿車初中教師評價改革方案》; 6.組織家長開放周活動; 7.組織參與省市級課題研究、論文評比活動;
|
1.進一步打造交通安全基地; 2.建設校內勞動教育基地; 3.申報及開展省級農村初中英語口語課程項目建設工作; 4.開展教學五個“十佳”評比活動; 5.“導學案”試點推廣; 6.開展校際結對、跟蹤聽評課、教學研討活動; 7.申報排球特色學校; 8.組織參與省市級課題研究、論文評比活動; 9.申報名師工作室。 |
1.創建國家級楹聯教育基地; 2.申報區級勞動特色學校; 3.落實并完善《耿車初中教師評價改革方案》; 4.常態化開展教學評比、教學研討等活動,開展教師業務展示活動; 5.利用“學在宿城”智慧教育云平臺、AI智慧課堂、“宿城E課堂”等開展網絡教學活動; 6.三年累計獲省級獎項論文≥15篇、市級≥20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0篇;省級在研或結題課題≥2個,市級≥3個。 |
|
學校管理 |
1.制定符合校情的發展規劃,確立發展定位,即建設成為“和諧校園、幸福家園、成長樂園”; 2.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3.加強“六項管理”; 4.規范招生、均衡編班、體現教育公平; 5.常態化做好課后服務工作; 6.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施分級管理,逐級負責制,推行科室領導下的年級組負責制。 |
1.深入推進精致管理,狠抓常規管理,實現組織管理、質量管理、作風管理、環境管理的精細化; 2.進一步提升領導集體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政治執行力; 3.建設體現辦學理念和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4.每周定期加強安全教育,常態化組織安全演練,確保安全零事故, 5.進一步實施暖心工程,無學生輟學。 |
1.凸顯楹聯教育和體藝辦學特色,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將學校建設成為一所有較高聲譽與辦學特色的精致管理示范學校。 2.內涵建設成效明顯,以項目和特色引領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3.創建為全區溫馨校園和安全校園; 4.常態化實施“六項管理”,學生養成教育取得明顯成效。 5.課后服務及社會滿意率達95%以上。 |
|
教育裝備 |
1.更新體育室部分器材;; 2.添置圖書3000冊; 3.添置心理咨詢室部分器材; 4.打造4間城鄉互動教室。 |
1.更新微機室學生電腦50臺; 2.增添校園監控高清探頭30個; 3.添置周界報警器1套; 4.擴容接入500兆光纖寬帶; 5.更新校園廣播系統。 |
1.添置圖書5000冊; 2.配足配齊心理咨詢室器材,添置實驗室部分實驗器材; 3.擴容接入1000兆光纖寬帶; 4.更新班級及專用教室多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