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 | 關于宿城區2019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0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 ||
| 索引號 | 01432011X/2020-00010 | 分類 | 財政預決算報告 ??財政 ?? 報告 |
| 發布機構 | 宿城區財政局 | 發文日期 | |
| 文號 | 關鍵詞 | ||
| 文件下載 | |||
| 時效 | |||
2019年,全區財政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區委關于經濟社會發展、財政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新要求,全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優生態、防風險各項工作,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財力保障,全區及區本級預算執行情況良好。
一、2019年預算執行情況
(一)一般公共預算執行情況
1.全區情況
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稅收收入16.5億元,增長4.8%,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2.4%。當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加上級稅收返還及轉移支付收入、省轉貸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收入、上年結轉收入、調入資金等,全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55.68億元。
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07億元,增長14.4%。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加上解上級支出、結轉下年支出及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等,全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為56.97億元。
收支相抵,缺口1.29億元,通過爭取上級困難補助及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渠道彌補,實現當年收支平衡。
2.區本級情況
區本級(含區直、街道、宿城經濟開發區及宿城新區,下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48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加上級稅收返還及轉移支付收入、省轉貸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收入、下級上解收入、上年結轉收入、調入資金等,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58.62億元。
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3.35億元,增長14.8%。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加上解上級支出、對下級轉移支付支出、結轉下年支出及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等,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60.65億元。
收支相抵,缺口2.03億元,通過爭取上級困難補助及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渠道彌補,實現當年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全區政府性基金收入17.24億元,增長158.3%。增長主要原因是2019年掛牌交易土地較多,土地出讓收入大幅增加。當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級補助收入、上年結轉收入等,政府性基金收入總來源24.08億元。
全區政府性基金支出18.92億元,增長2倍。當年政府性基金支出,加結轉下年支出、調出資金等,總支出24.08億元。實現當年收支平衡。
全區政府性基金收支納入區財政統籌管理,不區分全區和區本級兩個層級。(下同)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情況
全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9萬元,下降83.2%,下降主要原因是國有企業國有股權分紅收益較2018年有所減少。
全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59萬元,下降78.9%。實現當年收支平衡。
全區和區本級兩級預算情況相同。(下同)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全區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4.95億元,下降1.5%。全區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3.64億元,下降1.7%。全區當年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結余1.31億元,年末滾存結余10.59億元。
在區財政與市財政、鄉鎮財政辦理正式結算后,上述四本預算執行情況還會有一些變動,屆時再向區人大常委會報告。
(五)地方政府債務情況
2019年省政府下達我區債券規模(限額)9.59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券5.5億元,再融資一般債券3.73億元,再融資專項債券0.36億元。按照債券資金專款專用原則,依據經上級審核確認的政府債券使用項目,新增專項債券5.5億元全部用于棚戶區改造和農房改善項目;再融資債券4.09億元全部用于置換2019年到期債券。年末,政府債務(券)余額44.73億元,其中:一般債券33.05億元、專項債券11.68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六)落實區人大有關決議和2019年財政主要工作情況
2019年,全區財政部門嚴格貫徹落實《預算法》有關要求,認真落實區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有關決議以及相關審查意見,主動接受人大代表監督指導,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積極聽取和吸納代表提出的寶貴意見,進一步改進財政工作,推動財政規范化、法治化管理。有關工作開展情況如下:
1.堅持以預算剛性為原則,全面加強財政收支管理。一是堅持依法依規組織收入。面對嚴峻的收入形勢,進一步完善協同共治機制,推進綜合治稅平臺建設,加強建筑安裝業等重點行業稅源實時監控,完善行政事業性收費、國有資產處置和有償使用收入等非稅收入征管機制,努力實現應收盡收。二是健全財源建設管控激勵機制。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收入征管激勵措施暫行辦法》,完善稅源管理成效與資金調度、轉移支付安排相結合機制,提升全區財源共建合力。三是完善政策引導機制。鼓勵招引培育現代金融、商貿流通和互聯網服務等大型總部企業,支持建筑安裝施工企業落戶,促進形成更多增量稅源。四是強化預算支出剛性管理。嚴控預算調劑追加,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加強民生項目等重點領域支出調度,提高預算支出時效性。清理盤活存量資金0.61億元,優化財政資源配置,盡可能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用于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領域。
2.堅持以服務發展為主責,聚力增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一是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面落實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改革及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降低企業養老、工傷、失業保險繳費標準,督促銀行機構落實相關收費減免政策,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2億余元,助力企業“輕裝上陣”。二是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安排高質量發展等引導扶持資金2.58億元,支持綠色建材、紡織服裝、激光光電等優質工業企業兼并重組、股改上市和技術改造,支持 “互聯網+”為主的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三是全力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調度資金4.3億元,支持園區拓展交通、土地等項目發展要素空間。聚焦恒力時尚產業園、先河半導體等重大項目建設,規劃滾動預算分年度保障,整合調度資金2.29億元,推動項目盡快啟動實施。四是支持城鄉面貌改善。創新多元化資金保障方式,積極運用債券資金、PPP、EPC和產業基金等模式支持農房改善、公路交通、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向上爭取債券資金6.2億元,保障涉及1.4萬名群眾的棚戶區改造及土地收儲項目順利實施;安排資金2.6億元,重點支持市政道路、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內涵和功能。
3.秉持為民理財初心,著力提升公共財政保障水平。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全年安排民生支出28.9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4.2%,同比增長18%。一是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全年投入教育資金達9.7億元,著力支持改善辦學條件,啟動項里學校、太湖路小學和蔡集小學等校園建設;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下達生均經費0.72億元,受益學生8萬余人;安排0.87億元,支持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落實各類學生資助和學費減免政策,1.6萬余名學生獲得補助。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年安排養老保險補貼1.69億元,確保城鄉8.68萬人養老金足額發放。連續第15年調整企業養老金水平,人均再增長5%;健全醫療保險制度體系,將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510元提高至550元。三是加大弱勢群體社會救助力度。城鄉低保標準統一提高至520元/人·月,全年發放低保補貼0.52億元、保障對象9823人;提高部分特困人員保障標準,安排資金0.16億元,將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至8700元/人·年、7400元/人·年,孤兒養育集中供養和分散養育標準分別提高至1880元/人·年和1220元/人·年。四是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保障水平。全年投入0.95億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基本公共衛生政府補助標準提高至75元/人·年;支持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障農村婦女“兩癌”免費篩查、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等政策實施。五是助推脫貧攻堅。整合扶貧資金1.9億元,精準支持扶貧重點村的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安排資金0.65億元,資助全區80659名建檔立卡戶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落實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免費健康體檢、家庭醫生簽約補助及低收入農戶水電補貼等政策。六是聚力鄉村振興。投入農房改善資金5.21億元、專項債券1.5億元,持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安排各類惠農資金5.26億元,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4.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入推進財政改革發展。一是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實施國庫電子化支付制度改革,創新“遠程不見面”審批支付模式,提高資金撥付效率。啟動預算執行動態監控管理改革,充分運用“制度+技術+信息”手段,對預算單位支付業務實行全流程監控,從源頭上減少違法違規行為發生。二是推進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開展新《政府會計制度》培訓5期,提升財務人員業務水平,推進全面實施新政府會計制度,加強資產負債管理,確保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工作落實到位。三是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嚴格績效目標管理,將全區79項政府項目預算納入績效目標申報管理。深入開展績效評價管理,集中開展21項專項資金評審,涉及資金1.24億元。四是嚴格政府債務風險管控。穩步推進存量債務化解,政府性債務率低于風險警戒線。制定《區屬國有企業投融資管理暫行辦法》,規范國有企業融資擔保,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全面防范債務系統性風險。五是創新金融扶貧模式。針對小微企業及經營個體融資難問題,在“宿微貸”旗下設立“村干助業貸”和“巾幗創業貸”,為群眾創業提供貸款支持,累計發放貸款2719萬元,同比增長45%。
二、2020年預算草案
2020年預算管理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區委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量力而行、預算約束、績效優先、公開透明”預算管理原則,積極組織財政收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加大財政補短板、強弱項支持力度,全面落實“穩增長、促發展、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任務,全力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一般公共預算
1. 全區一般公共預算
2020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目標20.6億元,比2019年預算執行數(下同)增長3%。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加上級稅收返還及轉移支付收入、省轉貸地方政府再融資一般債券收入、上年結轉收入及調入資金等,全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 65.33億元。
2020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5.25億元,增長22.6%。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加上解上級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等,全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65.26億元。
收支相抵,當年結余0.07億元。
2.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
2020年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6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加上級稅收返還及轉移支付收入、下級上解收入、省轉貸地方政府再融資一般債券收入、上年結轉收入及調入資金等,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68.26億元。
2020年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2.1億元(其中當年區級財力安排支出36.25億元、上級專項轉移支付支出14.88億元、上年結轉支出0.97億元),加上解上級支出、對下級轉移支付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等,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68.19億元。
當年區級財力安排區本級支出36.25億元,主要內容是:
(1)公共安全支出 1.83億元。主要用于安排智慧管控平臺服務、派出所業務用房建設等。
(2)教育支出8.62億元。主要用于安排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困難學生扶貧助學補助、教育教學裝備購置、項里學校等學校建設及其他校舍維修及改薄工程等。
(3)科學技術支出1.56億元。主要用于安排產業引導資金,支持企業加快轉型升級。
(4)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0.8億元。主要用于安排旅游業引導資金、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資金等。
(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億元。主要用于安排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財政補貼、職業年金單位繳費缺口補貼、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優撫人員補貼、特殊群體生活救助等各類基本民生保障支出。
(6)衛生健康支出3.25億元。主要用于安排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地方配套、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補貼、深化鄉鎮醫療衛生事業基藥改革補貼、鄉村醫生待遇補助、中醫館中醫閣建設、龍河醫院設備購置資金等。
(7)城鄉社區支出2.06億元。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及綠化工程維護、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公廁革命工程建設等。
(8)農林水支出2.3億元。主要用于推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保障行政村居運行、支持重大民生水利工程和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特色農業發展、補貼農村公交運行、保障建檔立卡戶脫貧等。
(9)住房保障支出3.36億元。主要用于實施棚戶區征收工作、繳納職工住房公積金等。
(10)債務還本及付息支出3.69億元(含區級財力安排的線下債券還本支出2.81億元)。主要用于支付地方政府一般債務利息、償還2020年到期債券本金。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
2020年全區政府性基金收入26.11億元,增長51.4%。主要是按照市、區土地交易計劃,土地出讓收入增加較多。當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級補助收入、省轉貸地方政府再融資專項債券收入、上年結轉收入等,收入總計28.11億元。
2020年全區政府性基金支出12.67億元,加上年結轉支出、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調出資金等,支出總計28.11億元。實現當年收支平衡。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2020年全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166萬元,增長18.8倍,主要是國有企業上繳利潤增加。
2020年全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766萬元,主要用于注入企業資本金。當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加上調出資金400萬元,支出總計1166萬元。實現當年收支平衡。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2020年全區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3.14 億元,下降12.1%。
2020年全區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 12.23億元,下降10.3%。收支相抵,本年結余0.91億元。
三、2020年財政重點工作
(一)聚力職責擔當,助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是咬定財政收入目標,著力提質量、擴增量。科學研判財稅經濟形勢,積極應對財稅政策和財力分配體制調整變化,進一步完善鄉鎮級財政管理體制,激發鄉鎮、街道、園區培植財源的責任感和主動性。狠抓財政收入征管,鞏固完善稅收協同共治機制,強化稅源分類管理與重點稅源監管,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二是圍繞政府性債務管控目標,著力化存量、控風險。嚴格落實債務化解方案,通過財政預算安排、再融資債券爭取、國有企業資產處置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完成當年化債任務。堅持量力而行,強化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杜絕脫離本地財力的新上項目。三是緊盯全面小康目標要求,著力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統籌財力優先保障公共文化等民計民生資金需求,補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投入短板,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二)強化財源建設,穩步增強高質量發展財力支撐。一是提升財稅政策效用。全面落實“放管服”改革任務,繼續推進各項減稅降費政策落地落實,降低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作用,進一步完善鼓勵企業發展的扶持引導政策,支持主導產業提質增效,扶持新興產業加快集聚。二是聚力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加快國有企業市場化轉型、申報專項債券、股權投資、PPP模式等方式,合法合規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重大項目建設。三是放大金融政策作用。統籌運用中小企業資金池、信用風險補償、融資擔保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加大對實體經濟的綜合投入。充分利用市區兩級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蘇科貸、蘇微貸等各類資金政策,力爭成功申報2-3家產業引導基金,投資總額不低于5000萬元。
(三)堅持民生優先,積極打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一是全面落實社保扶貧政策。支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建設養老、醫療、優撫、救助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財政扶貧支出力度,全面落實精準脫貧政策,強化扶貧專項資金整合,保障經濟薄弱村重點項目建設。突出精準施策,足額保障健康扶貧、“四項保險”、教育助學扶貧政策落地,支持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二是大力支持文教體育事業發展。支持建立城鄉統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動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教育基礎建設攻堅年活動實施,重點支持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南校區、太湖路小學、項里小學等學校建設。加大文明城市創建、群眾文體活動等投入,促進社會和諧文明氛圍營造。三是支持生態人居環境質量提升。統籌調度資金,支持農民住房條件改善、農村改廁等項目加快推進,不斷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支持打好空氣揚塵治理、西南片區水環境綜合整治、景觀提升工程等生態環境保衛戰,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環境問題。大力保障鄉鎮公共空間治理,優化城鄉空間布局,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四)深化財政改革,推動財政管理質效提升。一是全面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堅持“花錢必問效”,加快構建以績效目標為導向、以績效評價為手段、以結果應用為保障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二是推進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改革。實施財政票據領域“放管服”改革,運用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管理系統,拓展微信、支付寶等收繳方式,實現網上收繳全覆蓋。三是強化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系列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全口徑債務監測和綜合監管兩套系統,強化政府性債務監管,完善債務動態監測預警機制,杜絕違法違規舉債及融資擔保行為。四是探索國有資產監管改革。明確國資監管主體及職責邊界范圍,啟動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企業集團化改革,逐步理順企業管理主體、股權結構等對應關系,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市場競爭,提升企業造血能力和發展能力。五是創新銀企合作模式。深入推廣應用全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組織推動更多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注冊上線,為企業提供網絡化、一站式融資服務,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適應新時代、聚焦新目標、落實新部署,區財政將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下,認真落實本次會議的各項決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實干,攻堅克難,確保全面完成年度預算和各項財政工作任務,為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而努力奮斗!
附件
相關名詞解釋
1.一般公共預算:是將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維持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等方面的收支預算。
2.政府性基金預算:是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向特定對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專項用于特定公共事業發展的收支預算。
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國家以國有資產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國有資本收益,并對收益進行分配而發生的各項收支預算。
4.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是對社會保險繳款、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專項用于社會保險的收支預算。
5.全區預算:由區本級預算及各鄉鎮(含運河宿遷港)預算匯總構成。
6.區本級預算:由區直預算及6個街道、新區、宿城經濟開發區預算匯總構成。
7.區直預算:是指區財政部門直接管理的收入及安排的支出編制的預算。
8.轉移支付:是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前者可以按照相關規定統籌安排和使用,后者能夠體現專項政策導向,專款專用。
9.調入資金:一般情況下是指為平衡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或按照有關規定,從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渠道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資金。
10.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為提高財政風險防控能力,保證區級預算平穩運行,加強財政結余和超收資金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相關文件規定,由政府設立,用于彌補以后年度預算資金不足。
11.當年地方可用財力:通常是指地方自身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以及上級沒有指定專項用途的轉移支付補助等地方政府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
12.結轉資金:對我區來說,通常是指部分上級專項資金下達較遲,一些當年安排的項目無法按時完成支出,而該項目下年度還要繼續實施或上級專項資金有規定用途,因此當年的預算安排并不收回,結轉到下年繼續用于該項目,形成結轉資金。
13.“三公”經費: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經費、公務接待費,簡稱“三公”經費。
14.收支缺口:即當年財政收入小于預算安排支出的差額部分。形成收支缺口主要是由于我區財政收入規模較小,而必須安排的保運轉、保民生等剛性支出較多,收支矛盾突出。收支缺口主要通過爭取上級困難補助、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方式予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