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宿城區在落實“雙減”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作為實施“雙減”政策的主陣地,中小學校是落實“雙減”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宿城區中小學開啟課后服務“5+2”模式,為學生提供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時的課后服務,做到全區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要的學生全覆蓋,做到校內“增效減負”、校外“規范管理”,解決問題“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擦亮“學在宿城”教育品牌。
一抓頂層設計,強工作框架。成立宿城區“雙減”和“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專班,建立了“校外培訓機構聯合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先后召開12次會議進行工作部署和頂層設計。區教育局將“雙減”等16個相關政策文件編印成《基礎教育政策文件匯編》,組織全區教師學習,提高教師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通過微信公眾號、線上家長會等形式,加強對“雙減”政策的解讀,引導家長正確理解“雙減”政策的主旨,盡快調整心態,適應新政策。深化“家長學校”“我家學堂”等,密切家校溝通,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理性確定孩子成長預期,努力形成減負共識。
二抓建章立制,強落實效果。相繼下發《宿城區中小學名師大講堂服務實施方案》《關于統籌安排義務教育學校作息時間的建議》《關于加強中小學作業管理的通知》《宿城區中小學課后服務實施方案》等5個文件,各校相應制定落實措施,建立相關制度,指導和保障“雙減”有序鋪開。全區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定制菜單式課程,向學生提供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開設多主題專業授課內容,供學生選擇。目前,全區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4155人,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80125人,學生參與率90.23%。
三抓培育特色,強服務質量。學校根據自身實際和育人目標,開設各類興趣活動和系列課程,“菜單式”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五育并舉”育人目標,把課后服務工作和課程項目創建相結合,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項目建設中去,市實小的“小筷子繪出文明童心圓”、區實小的“民樂博物館”、項里中心校的“科技”、南師附中宿遷分校的“童詩潤童心”“智慧課堂”、市實驗學校的“數學實驗示范中心”、上海交大教育集團宿遷南洋學校的“勞動教育”等一大批特色品牌脫穎而出,做到了校校有項目,項項有成果。2021年秋季學期,學生選擇校外學科類培訓明顯下降,城區小學由23.71%下降到11.44%;農村小學由25.29%下降到17.55%;城區初中由18.71%下降至11.89%,學科類培訓費用將由去年1.27億元下降至0.95億元。目前,課后服務平均滿意率為96.3%,城區小學滿意率96.86%,初中96.98%;農村小學滿意率96.37%,初中92.92%。
全區學校均建立學生作業公示制度,局業務科室建立研訓員作業“飛行視導”機制,分層把關質量,嚴控作業總量,保證減負不減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升家長滿意度。
四抓督查指導,五項管理落細見效。相繼出臺《關于加強宿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學生作業管理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宿城區中小學課外讀物管理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強手機管理工作要求的通知》《關于統籌義務教育學校作息時間的建議》等文件,規范五項管理深入推進。目前,各校修訂完善作業管控及批閱制定、教師評價考核制度等,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市實小等學校率先實施無作業日,創新家庭作業方式,給父母們推送指導孩子燒一個拿手菜、陪孩子看一場好電影、帶著孩子走訪長輩等任務小清單,讓家庭傳遞向上向美向善的力量。睡眠和手機管理中,指導各校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一校一案,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
五抓優化課程,課堂教學增效減負。基于學生發展需要,區教育局要求各校嚴格執行省課程設置標準,各校圍繞“有效教學”,實施校本教研、開展教學大比武,提升課堂效益,小學數學學科率先開展“4321”能力提升培訓及考核活動,考核結果將記入個人檔案,以此,促進教學方式改革,提升學校教學質量。



